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62).ppt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荔枝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by张敏2018141011233经济学院目录达州新发现泸州合江引入总结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唐玄宗为满足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举国之力,修整运输荔枝的一千多公里驿道。《新唐书》有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就是唐玄宗为杨贵妃运送荔枝而专门开辟的驿道。据《大唐久典》记载,唐朝的驿站制度主要沿袭汉朝,全国各地被称为官道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每间隔30里设一处驿站,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紧鞭急蹄。“一天行500里应该没有问题,再加急,四五天应该能送到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 泸州荔枝送长安杨贵妃所食荔枝是不是从泸州来的呢?合江荔枝自古是泸州的特产,在唐玄宗时成为贡品。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江阳郡“有荔支、巴菽、桃枝、蒟、给橙。”荔枝为江阳五大土产之首。合江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隶益州江阳郡。史载晋代江阳盛产荔枝,自然包括合江荔枝。合江宋代石刻陈列馆《侍女图》中的荔枝图案,是古代合江盛产荔枝的实证。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载:蜀中荔枝,泸叙之品为上,涪州次之,全州又次之。叙州,即戎州。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戎州为叙州。泸戎荔枝盛产于唐前,品冠于蜀中,闻名于天下。合江民间流传着一种荔枝保鲜法,据传就是当年为杨贵妃运送荔枝而发明的:把刚摘下来的荔枝放进巨竹筒内,筒口用湿泥巴封住,以竹的生气将荔枝的保鲜期延长到一周左右。一骑红尘妃子笑 泸州荔枝送长安据《大唐久典》以及《蜀中广记》记载,每到荔枝成熟时,负责运送荔枝的“驿使”,就会将新鲜荔枝放进巨竹筒内,从泸州合江的各个“水驿站”装船,顺长江而下运到涪陵“妃子园”再走陆路,经梁平、达州、巴中等地,沿荔枝道送达长安。 荔枝上岸后,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必须确保在七天内把鲜荔枝送到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描写“驿使”快马加鞭送荔枝的生动场景。另据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物产不常”篇明确指出:“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产也,故杜子美有‘忆向泸戎摘荔枝’ 之句。是时闽品绝未有闻。至今则闽品奇妙香味皆可仆视泸戎”。其中的“泸戎”,即如今的泸州市。唐代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十云:“忆过泸戎摘荔枝,青枫掩映石逶迤。京中旧见君颜色,红果酸甜只自知。”有专家认为,诗中“石逶迤”指的是合江白米镇长江段的连石滩地貌。此外,当地的连石滩,还是合江长江段中著名的石滩,古称城濡滩、荔枝滩。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合江就已种植荔枝,至今,该县仍有30余万亩的荔枝种植面积。“合江白米镇的史坝一带,仍有唐代为送荔枝而修建的水驿站遗迹。”梁明春介绍,合江至今还有名为“妃子笑”的荔枝。另外,在合江县虎头镇,也还保留着数十棵树龄超千年的老荔枝树,且常年挂果。佐证千年“荔枝道”走向 达州新发现千佛岩摩崖造像中山寺遗址中山寺位于通川区,始建于宋代。寺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沿八字形延伸的甬壁石刻。浮雕精美刻于石壁,有“蛟龙腾跃”、“凤凰展翅”、“海马踏浪”、“老龟送经书”……高观音岩石窟摩崖造像达川区檀木镇的高观音岩,凿于北宋。主尊是高约3米的站立观世菩萨,三头六臂,园开七彩背光,双耳以人物头像代替,颈部饰三道项圈纹,着彩条披肩,挂璎珞于胸前至腹部。左右中尊均为圆形头光,结珈跌座于仰覆之上。右立老者,左雕瘦物。位于达州柏家乡的千佛岩摩崖造像,佛道混合,共6龛61身。6龛61身,造型丰富,整个千佛岩长6米,宽3米,伫立于松林山丘,凿于唐朝天宝元年。有的佛像位于后壁高台,桃形光头,螺旋发髻,坐于仰莲台上。有的立于主佛两侧,头挽高髻,身着长裙,外披薄纱,双手合十……往往交通便利之处会存在摩崖造像,这为古道大致走向提供有力佐证。到目前为止,达州境内一共发现了6处摩崖造像,都具有鲜明巴中摩崖造像的艺术特征。这对荔枝道大致走向起到了重要佐证的作用, 荔枝道阆英驿站遗址荔枝道上的饮马槽遗址在竹筒沟里,古道的一块大石板上,一个方形水槽显得很特别。这是用来装马料喂马的。距离方槽不远的地方凿有一个圆孔,是钉木桩拴马用的。这应该就是当年送荔枝的队伍,经过时保留的饮马槽。古道已变荒山 杂草丛中惊现“拦马墙”古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青石栈道。石板,三三两两散落其间,布满了青苔。由于年代久远,被无数次摩擦碾压,石头滚圆。尽管表面光滑,但是认真观察,每个石头上都会有马掌大小的凹坑。千年前古人最重要的代步工具就是马匹,苟兴光分析,这可能就是当年马蹄经过留下的铁掌印。 更大的发现,还在前面。在山前的悬崖边上,至今保存着用大石条砌成的长长护栏。护栏已经断裂,最高的地方目测高度有三米左右。苟兴光说,

文档评论(0)

奉献教育1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心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