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精神抗战文学表达思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精神抗战文学表达思索 尽管儒、道、佛各有不同的观念准则,但在参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这一点上存在着共识。那些约定俗成的伦理、世俗准则,也在事实上具备这种务实的品格。这种参与精神,其实是一种文化热情。这种文化热情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其核心是民族大义,也就是正气、骨气与义气等。下面就传统文化在抗战文学中的表现作些粗浅论述。 正气,即民族正气在抗战文学中表现为本民族责任感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这种精神在形而下层面表现为顽强的同侵略者拼杀、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等。与此相悖的心理和行为都是渺小的、可耻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因而是必败的;中国人民的保家卫国斗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正义的,因而是必胜的。正义的事业蕴含着凛然的正气。而正义的发掘,提倡对于民众抗日积极性的发挥,有不言而喻的意义。这些是作家进行形象反映的原因。抗战时期,大量街头诗及一系列富有鼓动性的诗歌着重于激发民众的战斗热情,艺术表现上多与流血与流汗的战场有关,“它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老舍的《四世同堂》表现了北平沦陷后市民的悲惨生活,颂扬了以钱默吟为代表的良心未泯的中国人的凛然的民族气节。作品没有描写战斗中的硝烟烽火,也没有刻画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民族正气大都表现在市民日常的普通的生活里。大后方作家端木蕻良写了相同的主题,但表现方式是比较有特色的乡村生活。民族正气对于民族生存固然重要,而战胜侵略者更需要大智大勇。沙汀在报告文学《随军散记》中以富有才情的笔致勾勒出贺老总的儒将风采。作家们之所以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传奇英雄,就在于他们看重智慧斗争的力量,斗争中激发出的智慧火花照亮了同侵略者殊死搏斗的艰难历程。正气与献身精神是紧密相联的,正气的维护和发扬没有献身精神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正与邪、美与丑的斗争中。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中黄阿大、吕典一等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不仅包括了敢于为正义献身的崇高品格,还包括了战友之间纯真的、为他人着想的美德。 骨气,即常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永不屈服的精神。正如《周易?象传》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抗战文学在这方面写得最多的是生与死的选择。舒群的小说《蒙古之夜》中,主人公蒙古族姑娘,冒着死亡的危险,把受伤的抗日战士救护在自己的身边;当敌人的刺刀逼近时,她掩护战士化妆脱逃,而自己却迎向了死神。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通过理发匠孙七与冠晓荷的对比描写,使硬骨头精神更加耀眼夺目。艾芜的小说《我的幼年时代》、《我的青年时代》中塑造的典型形象“我”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追求者。战争是试金石,任何时代都会有不少患软骨症的人,尤其是当貌似强大的侵略者穷凶极恶之时。进步作家们直面现实,描写了这类人的种种伎俩和劣迹,无情地揭露了他们卑污的灵魂。《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中的汪精卫,《残雾》中的洗局长、杨茂臣,《新水浒》中的六师爷,都是这类卑劣的人物。不少汉奸都是因为害怕侵略者的屠杀或者为了一己私利而成了民族的罪人。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出卖民族利益,而是畏惧权贵,社会邪恶势力,从而任其主宰自己。作家们对此作了批评性描写。 义气,是传统文化中的组成要素之一。它指的是对他人的拔刀相助、讲究信义、无私助人等。古人对义气是颇为看重的,这从许多民间传说和不少的文艺作品中不难看到,到20世纪30、40年代这样一个民族大解放的非常时期,人们还是一往情深地关注着这一文化传统。抗战文学基于对抗战生活的真实描写,在客观上提供了一批颇有义气色彩的文学形象。“东北作家群”中的骆宾基、白朗等,就创作了一些这类的作品,他们笔下的一批具有关东性格的人物,都有这种品格。骆宾甚的小说《一个倔强的人》里的主人公高占峰就是这样的人。高氏,人称“秦(琼)二爷脱生的”。他南下从军后不久,就投入江南浩浩荡荡的难民之流。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后,他终日沉溺于家庭人伦与农田桑事,似乎消蚀了生命的锋芒,对故乡的凋敝与窘迫无动于衷。然而日军进攻县城引发了他固有的反抗冲动。他招徕乡民,与日本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端木蕻良的《风陵渡》中的马老汉也是一位因看不惯日军的暴行而义务充当了民族斗士的英雄人物。其他一些作家,诸如刘白羽、老舍等也在创作中涉及了一些讲义气的人物。作家们对义气的描写多放在社会下层人物身上,因为义气作为一种民间的不成文的处事原则在下层人物身上表现得最充分。其实,义气在某些具备良好文化修养的人身上同样存在。《四世同堂》中的诗人钱默吟,既有山林隐士的遗风,又有慷慨悲歌的侠肝义胆。目睹敌人的暴行,他放弃了隐士的生活,以传奇的侠义式的反抗行为与日寇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从传统观念上看,义气往往是作为应予肯定的处事原

文档评论(0)

天星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2242001000034
认证主体四川龙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ADW1H0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