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轴对称手抄报.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学轴对称手抄报 资料1: “对称”是一种变换 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认识对称呢?下述说法是适当的:对称不是数字,也不是形状,而是一种特殊的变换(transformation),一种移动物体的方式。换言之,若一个物体在经过变换之后看起来与之前相同,那这个变换就是对称。简言之,对称是个变换,这个变换的功能是“保持不变”。 如果忘了中学或大学所学,对“变换”一词的数学含义记不清了,没关系!换成“操作”这个词也行,“变换”就是“操作”。如果对“物体”这个词也感到困惑,认为有设限之俗,有悖“君子不器”,那干脆把“物体”这个词也省掉,于是就有了“对称”的一个简化版表述:“对称就是操作后不变”。 问题又来了,谁是操作者?这么问导致的麻烦是有可能列举不尽操作者,那还不如不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数学研究者的工作风格。不提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反正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Bertand ?Russell)曾经说过:数学可以界定为不知道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的学科。这个深不见底的名言透露出数学其实并不喜欢把什么都搞清楚说明白,数学是“难得糊涂”的典范,数学之如此反而给自己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这里,数学之聪明表现为:既然不提这个事于大局无碍,那就不提为好。待碰到具体问题需要搞清楚操作者是谁的时候,再说!譬如看到有蜜蜂进出的窝是如图1所示的六角形对称结构,若问谁建的,谁是操作者,答案自然是蜜蜂,是它们构造了蜂巢。瑞士数学家克尼格曾经计算过,若要消耗最少的材料来制成最大的菱形容器,其六角形的钝角角度应该是109?26′,这比法国人马拉尔第测得的蜂巢六角形的钝角角度109?28′要少2分。但之后苏格兰数学家马克劳林重新计算证实了:蜜蜂是对的,克尼格的计算是错的。蜂巢是精密的对称性建筑,精明的蜜蜂们为了用最少的材料来制成最大的菱形容器而自然选择了精准的角度,并做到了一分不差。伟大的操作者——蜜蜂! 科学家发现,蜂巢的一头是正六边形,另一头被3个相同的菱形密封住。17世纪,法国天文学家马拉尔第测出蜂巢菱形的纯角是109?28′,锐角是70?32′。18世纪,瑞士数学家克尼格算出用最少的材料做出最大的菱形容器,钝角应为109?26′、锐角应为70?34′。苏格兰著名数学家马克劳林(1698-1746)重新计算得到的结果是109?28′和70?31′44″。克尼格之错缘于他用的数学用表印错了。 设计图 资料2: “镜像对称”——人人熟知的“对称” 面对如此不寻常的词,俺不禁想问:啥是对称?有易于俺们理解的、公认的“对称”表述吗?还真有!这个表述方法是大家在上小学时从算术、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获得的;是以实物、图形或画面为直观背景的;是人人都可意会,但不易用话语把它概括出来的;一般通过描述对称事实予以说明,属就事论事式的表述。例如,具有左右对称显著特征的动物、建筑物、家具或用品就是常用于启蒙认识对称形象的实物。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够独立概括这类现象或事实,仅处于“认得”或“识得”的水平,认为“对称”就是这样子的,尚无意触及对称的本质。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对“对称”的解释为“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对折产生的折痕叫做“对称轴”。这个解释较狭隘,但易理解、好掌握。教师在使学生认识对称的过程中,一般辅以“折、画、剪”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对折后,折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 将“左右相同”归结为“左右重合”,或反之,这种“认得对称”的水平是普遍的,大多数人对“对称”的认知一辈子都维持在这一水平。许多人在中学或大学学过几何学之后,对“对称”的认知也基本处于“左右全等”、“对折重合”的水平,并且习惯于借助直观手段的辅助。但是,假如把呈“左右对称”的画面竖放或斜放,或者把一座呈轴对称形状的物品竖立或斜置,再提问是否对称时,习惯于“对称”的左右水平呈现形态的多数人会因有悖习惯而不能马上做答。这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对称现象时的最朴素、最直接的反应。 实际上,对“对称”的认识最早是从幼儿园或父母那里开始的,左右手、左右脚、左右腿、左边和右边等概念是幼儿阶段形成的经验性或习惯性认识,这是对“对称”的幼儿期认识。待到读小学时,则进一步学习了左右概念及其应用,这时,学生自己的左右手起到了关键性的位置参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与人体有关的前后对称性也是常用的,但却经常被忽略,教师与家长均未注意提炼出“左右”和“前后”是地位相等的对称现象。“对称”概念的形成初期就是这样的。 被忽视的“对称”现象还挺多,以“观察者视角”为例,观察者若从某个角度观察某物是不对称的,还不能马上下“不对称”的结论,要多换些角度观察再说。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自行车、汽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