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高职感恩教育论文
一、先秦儒家感恩文化的主要内涵
(一)主张孝悌———感恩父母、尊敬兄长
孝悌是先秦儒家文化中的主要内核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先秦儒家既主张亲爱父母,又提倡尊敬兄长。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孔子还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养”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和气恭敬,否则,和家里喂养的狗和马没有什么区别。“养”是赡养父母的外在表现,而“敬”是子女让父母得以安乐、欢愉,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情源自内心的感恩。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他认为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孟子还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也就是为人子女如果不能取得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为人,不顺从父母的意愿,就不可为子。
(二)提倡忠恕———感恩社会、精忠报国
先秦儒家感恩文化移“孝”为“忠”,把“孝”由家庭推广及整个社会,集“忠孝”于一体。孔子提出:“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这种使感恩父母之孝推及至感恩君主之“忠”,其精神实质是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这种主张家国同构,其目的是使“孝”成为维护民族关系与国家的伦理纽带。另一方面,先秦儒家感恩文化强调“恕”。先秦儒家认为,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应当具有类的意识,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以广博的胸襟对待他人,使其与自己共同发展。
(三)倡导仁爱———感恩他人、居仁博爱
“仁爱”是先秦儒家实施感恩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以追求“仁”道为己任,教育弟子树立“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来,人之有仁心者,不仅应该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从“亲亲之爱”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也认为,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他强调“仁,人心也”。仁的实质是一种饱含着同情怜悯“恻隐之心”的爱,亲爱父母便是仁,做人不仅应该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顺天应物———感恩自然、施恩万物
先秦儒家提倡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内在本质是强调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恩情怀。人若要对自然心存感恩,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来行动。孔子主张“不时不食”、“取物以时”,如果不遵照时令,即便是砍一棵树,杀一只野兽,都是不孝,并反对竭泽而渔、覆巢毁卵的行为,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人应该与天下万物和谐共处,共存共荣,否则就是不人道。孟子也把“恩足以及禽兽”,把“仁心”推扩到万物,把对待人的道德情感推及到自然万物,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先秦儒家感恩文化对农业高职感恩教育的启示
(一)借鉴先秦儒家的“孝悌”思想,教育学生孝报亲恩
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对父母心怀感恩之心,也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付出,当被问及“你是否记得父母生日”时,大约13%的学生只知道父亲的生日,有15%的学生只记得母亲生日,但是父母生日都不记得的学生仍然占14%的比例。通过“在父母生日时表达过祝福的”调查发现,有29.5%学生表示偶尔会,可还有17%的学生表示从来都不会向父母表达祝福。这说明部分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还没能上升为实际的施恩、报恩行动。可见,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家感恩文化中孝敬父母、感激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优良传统美德,在当前感恩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农业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作为一所农业高职院校,要汲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孝敬父母这一传统伦理精华,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感恩型的人。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既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更要着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将人文与科学相联系。要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就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农业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设立“感恩节”,围绕“感恩教育”主题,开展“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心,最终使其成为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职业人。
(二)继承先秦儒家的“忠恕”思想,教育学生效忠祖国、回报社会
先秦儒家把感恩父母之孝推及至感恩君主之“忠”,把孝推及至整个社会,把孝道转为治国之道,使君臣如父子,进而使感恩意识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