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网友来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网友来稿) 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网友来稿) 陈小英 这是几年来一直在心头酝酿的一个题目,最近,看到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学生开鲁迅作品选修课的情景,曾有的思考又奔聚到眼前,提出来,以就教于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同行。 (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的思想应伴随中华民族根治封建痼疾、实现现代文明的整个进程,并将随着全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赢得更多人的折服;鲁迅的作品也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感觉和审美能力,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两点我深信不疑,我相信极大多数的语文教师也不会疑心。 问题是,今天的中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进而当然也不喜欢鲁迅。翻开“二期课改”新出台的《语文》教材,发现鲁迅作品的数量由原先的20多篇减少到12篇(其中高中一至五册仅有《为了忘却的纪念》《白莽作〈孩儿塔〉序》《非攻》《药》4篇),大概也算得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举措吧,但心头的沉重和悲哀怎么也抹不去。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本质上是在做文化的薪火传递工作,如果我们不能把鲁迅的名字播种到中学生的心中,不能把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的薪火传递到下一代手中,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将愧对后人,愧对民族,愧对历史,愧对鲁迅,也愧对教师这一职业。必须防止悲剧的发生。必须让鲁迅的火种像奥运的圣火一样通过教师之手代代传递,决不能让圣火在我们这一代教师手中熄灭。没有其他人能够完成这样的使命,承担这样的义务。我们理应当仁不让。 (二) 应该成认,在经典消解颠覆、漫画卡通充满的读图时代,传递鲁迅的薪火确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淡化和退出都不是方法,惟有深刻反思过去,吸取失败教训,依靠教师群体的智慧和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重新建设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框架,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此岸。 修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反思以往的鲁迅作品教学,失去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目标过高,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力。我们过于强调自己的良好动机,恨不得把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一古脑儿全都塞进缺少阅历的学生脑中,恨不得把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一下子灌输到学生的心田里,加上极左思想 ,教师本身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就有庸俗化简单化神化的倾向。因此,重建鲁迅作品的教学框架应该从教学目标的修正开始。倘假设我们从效果出发,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将原有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那么,在中学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必要把鲁迅作品的教学目标降低一点。我的想法是,既然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暂时还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为什么不让文学家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心灵丰富的原生态的鲁迅走向学生呢?与其让深刻的鲁迅高高站在学生的心门之外,不如让他作为凡人走下来,先在感情上与学生融为一体,赢得学生的心。不妨把教学目标锁定为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鲁迅“这个人”的兴趣。 其实对教学目标作这样的修正不仅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更不是迁就和妥协,而是对认知规律的尊重和认同。回想自己接受鲁迅的心路历程未尝不是这样。当年下放农村正值书荒的年代,《鲁迅杂文选》便成了床头随手翻阅的书。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女孩,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怎么读得懂鲁迅的深刻呢?他深深吸引我的是那些幽默的文字挖苦的笔法针锋相对的锐气,把对手逼到墙角无可退路的痛快劲,还有顺手一击的智慧。正是这些最个人化最直接的阅读感受,使鲁迅作品成为我终身的最爱。心灵之门是感性的,排拒理性,年轻人更甚。一旦亲近喜欢就会自然而然铭刻心间。鲁迅的名字果真能在青年学子的心中鲜活起来,他们就完全有可能终身保持对其人其文的阅读兴趣。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鲁迅作为思想家、精神战士的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一定会深入人心,最终成为他们自觉的精神家园。教育是长效性的行为,越是经典的东西,越需要时间,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有责任引领,也应该有耐心等待。 重组教材单元。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材就是贯彻实施的有效保证。从以上教学目标出发,教材的选文当然得调整思路才行。 看到钱理群教授给南师大附中学生上选修课的教材,但最近认真读了他给北大研究生上课的讲稿《与鲁迅相遇》,又重温了鲁迅的散文小说杂文和书信集,更深切地感到:引领学生亲近鲁迅,就得全方位展示鲁迅的情感世界,首先把他当一个丰富的人、可敬可爱可信的人来解读来接受。记得几年前教《药》、《阿Q正传》,我顺势推荐了《伤逝》,结果发现学生对之很有兴趣。不少学生都认为《伤逝》不像鲁迅的小说,可见学生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鲁迅作品的模式,而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和我们以往对鲁迅作品的选文大

文档评论(0)

scj1122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5135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