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食品安全与卫生 ;傅 亮;知识点;;;食品污染的定义:食品被外来的、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所污染。;第一节 生物性污染
细菌学污染与预防
真菌学污染与预防
其它;细菌性污染与食品腐败变质; (1) 食品本身因素: 大分子分解或降解;如蛋白质、氨基酸、胺、含氮化合物。
(2) 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
(3)、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紫外线、氧。
食品腐败变质危害:食品成分分解、色香味劣变、营养价值降低、致病菌、食物中毒。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食品细菌污染指标及其卫生学意义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被检测样品单位重量(g)、单位容积(ml)或单位表面积(cm2)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卫生学意义:一是可作为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即清洁状态的标志,另一是可以用来预测食品耐存放程度或期限。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指在37℃条件下能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和克雷伯菌数。
卫生学意义:如果在某种食品中检测出有大肠菌群存在,该种食品直接或间接地被人或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
3、致病菌 :是指可以通过污染食品引起人类致病的一类细菌总称。
卫生学意义:如果在某种食品中检测出有某种致病菌,食用该食品就可能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乃至死亡 。; 食品腐败变质控制措施
(1) 低温:降低食品储存温度。冷藏:4~8℃ 冷冻:-8℃
(2) 高温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超高温消毒法、微波加热法、烘烤、油炸。
(3) 脱水与干燥。日晒、阴干、喷雾干燥、热风干燥、接触干燥、减压干燥、真空冷冻干燥
⑷ 提高食品渗透压:盐腌:8~10%食盐;糖渍:60~65%白糖
⑸ 防腐剂。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丙酸盐、乳酸链球菌素;酸防腐:醋酸;真菌与真菌毒素污染及其预防 ;*主要产毒霉菌及主要霉菌毒素;黄曲霉、寄生曲霉、模式曲霉;曲霉属和青霉属;青霉属和曲霉属;某些镰刀菌;其它生物性污染与预防;第二部分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 ; 食品的农药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农药残留/污染的途径;*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毒性
大剂量:急性、慢性中毒,
小剂量:可能致畸、致癌、致突变;*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食品中有毒金属污染及其预防:;镉;铅;砷; (1) 消除污染源
(2) 制定最高允许限量标准,加强卫检和监督
(3) 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其化合物
(4) 对已污染食品的处理;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食品中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食品杂环胺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食品二噁英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污染及预防;丙烯酰胺对食品的污染及预防;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对人体的危害;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和预防 ;第二部分: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h
?主要症状:
体温38oC以上 ;寒战、昏迷
?五型: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 、败血症型;葡萄球菌属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病程短
?主要症状:剧烈反复呕吐
?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也较重;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危害严重
?潜伏期 6h ~ 几天;
?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胃肠道症状少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病急;
腹痛、腹泻、呕吐、发热
?血水样便、或粘液(血)便;
重者脱水、休克、死亡;O157:H7大肠杆菌食物中毒;;2. 有毒动植物中毒;一、河豚鱼中毒;;二、毒蕈中毒 ;毒蕈中毒症状分为四种类型 ;毒蕈中毒防治措施 ;三、鱼类引起组胺中毒
1. 组胺的形成及中毒机制
组胺是鱼体中的游离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组胺。
含组氨酸脱羧酶的微生物(链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易形成组胺的鱼、大部分这海产青皮红肉鱼如油桐鱼、鲐鱼、鲭鲇鱼、沙丁鱼等 ;
中毒机制: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鱼类组胺允许量100mg/100g.
2. 中毒症状和治疗
组胺中毒特点 发病快(潜伏期数分至数小时)
症状轻
恢复快;中毒症状 面部、胸部或全身潮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