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选修1.pptVIP

(人民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选修1.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一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知识点二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探究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材料研读 材料 魏孝文迁都,自有其必然的动因。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 (太和十五年始亲政;十七年南伐,是年即议迁都,并起宫殿于邺。是后连年南伐,直到孝文之卒。可知孝文迁都,实抱有侵略江南之野心也。)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 ——钱穆《国史大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 材料解读:根据材料“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可知,孝文帝是从地缘政治和民族大业的角度来考虑实施其迁都计划的。孝文帝迁都的意义要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切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 要点提示:(1)平城地处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并力图吞并江南地区;通过迁都,刺激和促进鲜卑族的发展。 (2)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封建统治;经济上: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名师精讲 关于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几个问题 1.封建化的含义 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2.鲜卑族的封建化 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孝文帝迁都,实质上就是一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重大举动,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迁都洛阳。这些举措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1 2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汉人与胡人之区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北魏丧礼的汉化属于文化领域的变革,它是促进鲜卑族和北魏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对汉民族心理认同的因素之一,标志着汉化的广度和深度。丧礼的汉化同整个汉化改革一样,并非始于北魏孝文帝,此前的丧礼就已经受到了汉族儒学的影响。 ——《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1)除了“丧礼”外,在文化领域促进北魏对汉民族心理认同的因素还有哪些? (2)笔者赞同陈寅恪先生的什么观点?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加以说明。 1 2 思路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应理解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即“文化关系重于种族关系”。 参考答案:(1)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2)观点:文化关系重于种族血统关系。说明: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鲜卑族成功实现了封建化,文化关系战胜了种族关系。 1 2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 1 2 参考答案:(1)唐朝官员退休年龄是70岁,明清时期退休年龄为60岁;退休带有强制性;清朝武官官职愈低,退休愈早。 (2)消除

文档评论(0)

藏灵阁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4135152000030
认证主体深圳市南山区美旭的衣橱服饰店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40300MA5GRW267R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