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绿色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张志祥 课程群: 115245111, 332396880; QQ: 617414052 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测验1、2、作业1、2、3为5道题,每题20分,6周后,约每周一题。平时成绩总分 = 课堂考勤 + 测验1 + 测验2 + 作业1 + 作业2期末成绩 = 测验1 + 测验2 + 作业1 + 作业2 + 作业3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总分*0.5 + 期末成绩*0.5大 纲一、绪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农药对农业生产的正面影响与评价第二章 农药负面影响与原因分析第三章 科学绿色农药用药体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绿色化学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五章 绿色植物性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六章 绿色信息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七章 绿色微生物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八章 绿色抗生素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绪 论1 可持续发展定义2 可持续发展特征 3 可持续发展结构和分类4 可持续发展选择原则5 可持续发展标准6 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是一个在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才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发展过程。 中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 概念渊源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德国的伐木业。 当时针对森林的过度砍伐,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目的是为了保证木材的正常和持续供应近几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成就的基础上: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 《中国21世纪议程》 1995,我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持续发展概念1998年长江、松花江等特大洪灾国家战略——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的定义(联合国粮农组织) 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主要意义是可持续,重点是发展内涵 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技术 如水土保持技术、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清洁化生产与加工技术等;(2) 有效节约农业资源技术 如节水灌溉技术等;(3) 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技术 如优质高产、低成本的生物、遗传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技术 如由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所形成的农产品供给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技术的储备,增强农业的后劲,有利于满足后代人的农产品需求。(1) 高效性优质、高产、抗病、抗虫、低成本、无公害。政策的无奈性或可持续性?2 特征(2) 生态持续性 无公害技术、清洁技术、环保技术 不会因为自身的存在而破坏周围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还能自我克服自身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化害为利,实现与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协调发展。(3) 区域性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而作物和畜禽对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又有较大的依赖性和选择性,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总是由一定区域的农业生态条件、社会条件综合选择的结果,这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寄生蜂在不同条件下防治椰心叶甲的得与失(4) 时效性 农业科技革命发展迅速,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并随科学发展、社会需要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有一定的时效性。原来适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可能变为不适用,现在不适用的将来却可能转变为适用的。虐疾传播DDT虐疾分布(5) 社会性 在“人类一技术一自然”大系统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不仅要适应农业自然环境的要求,而且还要适应人。剧毒颗粒剂土壤用药限用或禁用 (6) 综合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应用、扩散、推广及该技术的产业化和社会化,需要农业科研部门、农业教育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监督及监测部门、农用物资工业部门以及农业行政部门的共同参与配合,方能取得更大成效。结结构和分类4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选择原则(1) 协调均衡原则 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生产、经济协调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在生产上,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把生产同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同时考虑; 在经济上,既要考虑当代的需要及发展,也要考虑后代的需求及发展; 在生态可持续原则上,应从一味向自然索取改变为珍惜及爱护生态资源,由资源依附型向科技依附型转变,走可持续的节约与保护资源的技术发展道路。(2) 渐近发展原则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是动态的、发展的,是与社会、经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有阶段性的,在发展过程中它将逐步达到人类理想的目标。(3) 集成综合原则 应适应现代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整体性特点,遵循集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4) 区域性原则(即时空变异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技术水平、经济实力有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