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公平原则
2.诚实信用原则
3.遵循公认的商业道德原则;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
1.保障竞争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保护公平竞争
2.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3.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
(一)欺诈性市场交易行为
欺诈性市场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采用假冒或者仿冒等混淆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属于这一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仿冒他人知名商品;
3.假冒他人名称或者姓名;
4.在商品上伪造、冒用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二)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行为。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
;(三)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项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四)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其经营的商品的某些关键性的构成因素作出虚假说明,引起消费者的错误认识,从而达到诱使消费者购买其商品的行为。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五)低价倾销行为
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但以下几种行为除外:
(1)销售鲜活商品;
(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商品;
(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六)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禁止经营者从事以下三类有奖销售行为:
(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人民币5000元。;(七)诋毁商誉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的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从而削弱其竞争力,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九)招标投标中的串通行为
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
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第三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二、监督检查部门的职权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1)询问权。
(2)查询、复制权。
(3)检查权。
(4)行政处罚权。
;三、社会监督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新闻媒介的公开披露、人民群众的检举揭发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受害者提出的控告等等。 ;第四节 法律责任; (2)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3)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