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件.pptVIP

新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请同学们标示出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 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台阶前 踏上台阶 到了第二层平台 东长安街 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 纪念碑台阶前 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二层平台 政协礼堂 北 西 东 南 近 远 请同学们按照行走路线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如何将纪念碑介绍给大家的呢? 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 台阶 平台(碑身四周) 碑身(正面、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 小碑座四周 碑顶 大碑座四周 理清局部的说明顺序 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具体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它们各有什么意义。 东 南 西 北 (1839~1851年) (1911~1925年) (192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 方位 顺序 时间 事件 意义 东面 1 2 南面 3 4 5 西面 6 7 北面 8 9 10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1919年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 热烈支援前线 欢迎、慰劳解放军 解放全中国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介绍“销毁鸦片烟”浮雕;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介绍“金田起义”浮雕; 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谈起,如介绍“五卅运动”浮雕。 为什么介绍十幅浮雕时不像介绍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开始,却从东面开始呢?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的三幅浮雕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人民英雄的伟大,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掌握细节的说明顺序 研读文中介绍第一幅浮雕的部分,看看可以分成几层,分别介绍了什么? 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 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来介绍: 第一句话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人物(群众)、地点(虎门)。 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浮雕的画面。 第二句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群众“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动词表达群众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一股股”展示了销烟场面的壮观。 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形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第四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研读文中介绍第二幅浮雕的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第二幅浮雕的。 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交代事件 阐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形象地再现浮雕画面 逻辑顺序 农民起义的武器 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的热烈场面 本文的说明顺序 作者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 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结: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不尽相同,笔法富于变化,既给了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也避免了行文上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准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将观察方位交代清楚,在介绍时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此外,细节部分,比如介绍浮雕内容时,则选用逻辑顺序,让读者能如亲临般清晰地了解说明对象。 深入课文,看一看作者用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山隐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