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法律规定是都该杀头的。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说明最晚在秦朝时就已经有用法律明确标注的赋役制度,图为大泽乡起义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5.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目
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
壹
(一)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原文】
人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人刍三石,稿二石。
【译文】
每顷田地应缴的刍(喂牲畜的草——录者注)稾(同“稿”) (谷类植物的茎杆——录者注),按照所受田地的数量缴纳,不论垦种与否,每顷缴刍三石,稾二石。
“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
——《淮南子·主术训》
“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后汉书·仲长统传》
秦朝的田赋怎么样?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吸取秦亡的教训,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口赋”或“户赋”的记载。
《汉书·食货志》称,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什么?
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汉朝的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
材料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国家) 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边费。县官(政府)鼓铸铁器…… 民用纯弊,割草不痛,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除草)、土耰(碎土农具)、淡食,百姓疾苦之。
——《盐铁论》
因为匈奴的入侵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汉武帝开始,汉朝的人头税发生了哪些变化?
(1)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2)汉朝还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更卒: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使两年。
戊卒:戊卒是指到边塞屯戊,役期一般是一年。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唐朝前期实行怎样的赋役制度?
租庸调制
唐朝在隋朝租调役的基础之上,发展成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包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唐朝中期以后,实行怎样的赋税制度?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建中元年(780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