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疗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论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食疗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论文 1 食疗的萌芽 我国的饮食疗法,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即认为食疗的起源与医药的起源是一致的。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医疗作用的食物,就把这种食物作为药物。因此,药实则来源于食。《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辛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人们在发现某些食物的同时也发现了某些药物和毒物。《书经#说命篇》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在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过程中,生产力有了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人们有了余粮可以酿酒。《战国策》记载夏禹时(公元前2205-2198年)仪狄开始作酒。《书经》记载商代人嗜酒。殷墟发掘出来的青铜器,大多为酒器。酒是防病治病之品,同时也是日常的饮料。酿酒用的麴,已有用于治病的记载。酒与麴都是食药兼用之品,也是食药同源之一例。 中国传说“燧人氏”时代人们开始学会用火,历史学证明山顶洞人懂得了人工取火。有了火,就可以“炮生为熟”、“以化腥臊”,防止一些胃肠病的发生。由吃生食(寒食)过渡到吃熟食(饔食)是食疗由萌芽到形成雏形的一个重要因素。谯周《古史考》中谓:“太古之初,人吃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曰燧火。”人类开始利用火以烧煮食物,从而有了烹调技术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的商代,又有了“伊尹始创汤液”的记载,出现了最早的食物汤剂。《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肴馔中的调味品,也是发汗解表的常用药物。所以有人认为“桂枝汤”是从烹调里分出来的最古老处方之一。因“桂枝汤”中的五味药如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都是厨房里的调味品。 总之,食疗萌芽于古代原始人类寻找食物的过程之中,人类对火的利用,熟食的烹煮,促进了它的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食物品种的增多,与疾病和自然斗争经验的积累,同源的医食逐步分化,食疗与药疗渐渐分开,为以后食疗形成奠定了基础。 2 食疗的形成和发展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饮食保健极为重视,并设置了食医和食官以专司其事。《周礼#天官》记有:“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其职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羞、百酱、八珍之齐。”食医专管调味食物,注意营养卫生,说明食治在当时已有很高的地位。西周至春秋战国,医药比较发达,并注意到饮食调养和饮食卫生。《周礼#天官#疾病》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说明当时已认识到食品要与药品相互结合才有利疗养疾病。《论语》中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反映了儒家对饮食保健卫生的严格要求。《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其在食治食养方面确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实施的方法。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湍,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就是说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不能偏胜,偏胜则引起种种疾病。若能五味调和,饮食合宜,则健康能获保证,寿命就长。又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是说,凡毒都是用以攻邪的,五谷是用以营养,五果是用作为辅助之用,五畜之肉是用以补益,五菜是用以充养,气味和合而服食以补益精气。 我国最早的食疗专着,当推汉代人假神农之名写成的《神农本草经》。这是一部重要的中药典籍,所记载的食物药中,包括谷、米、果、木、草、鱼、禽、兽等356种,分成上、中、下三品,作为可以长期服用、补养身体的药品来对待。同时代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书中提出的“猪肤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三国时期的曹操,对食疗也颇有研究,亲自撰写了《四时御食制》,可惜此书大部分已佚散。当时着名神医华佗用蒜泥加醋治疗重蛔虫呕吐病历获愈,开了食疗用于急症的先例。西晋末年政府南迁,此时我国的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文化医药也有了发展。东晋时代葛洪《肘后方》中所载“海藻酒方”乃是用海藻、昆布等治疗“瘿”病(即甲状腺肿)以及用猪胰治消渴病(糖尿病),东晋医学家支法存对

文档评论(0)

yanmei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