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学习目标(注:参照202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乡约直接面向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一 儒法争鸣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目录二 儒法并用——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 儒法合流——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四 古为今用 照亮现实宋:理学、乡约元:司法实践援引唐律敬天保民律令儒家化《大明律》《大清律例》德治与法治法治《九章律》唐律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前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07年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公元420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时空坐标探究导入跨越时空,请同学们浏览以下两组历史人物的微信对话思考:孟子、卫鞅的主张分别代表什么治国思想?相同的抱负,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境遇?左图:魏国——孟子见梁惠王(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右图:秦国——卫鞅复见孝公(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历史情境第一章先 秦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概念解析法治德治 教化相辅相成中华法系 礼法结合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一 儒法争鸣——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自主学习1.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2)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周公制礼作乐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等级森严——西周的礼乐思想一 儒法争鸣——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自主学习1.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2)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2.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周:《左传》记载,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春秋战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李悝著《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图片情境思考1: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思考2:成文法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转型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法律),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畏惧)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法律文件),而徼幸(饶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子产)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乱)世也。”——《左传·昭公六年》 礼崩乐坏——成文法的诞生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这更证明春秋以前的刑律是掌握在贵族手中的,他不愿把刑法公布,怕的是丧失贵族阶级过去那种家长制的生杀予夺的权柄。……仅仅相隔二十三年,叔向自己的祖国即晋国赵鞅、荀寅也“……以刑铸鼎……”。——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 因此,(子产)“制叁辟,铸刑书”的目的是将新的田制、赋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限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促进社会生产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成文法是封建经济基础的产物;同时,对维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项目七+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说课及试讲课件-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pptx VIP
- 小米集团2025年组织架构及各部门职责解析.docx VIP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2025年广西公需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预训练大模型与生成式AI参考答案.docx VIP
- 新22G04 钢筋混凝土过梁.docx VIP
- 疖肿合并疼痛护理查房.pptx VIP
-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VIP
- 居民阶梯电价作业指导手册.pdf VIP
- XXXX无线网施工方案.docx VIP
- 数字素养与技能.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