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北京童谣(西南师大)(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童谣 历史渊源 北京童谣是流传于以北京市宣武区中中心的地区的童谣, 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 的民间文学形式。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多年来历史上曾出现了大量的童谣,在民间儿童中传唱。宣武区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 明清以后产生的宣南文化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童谣就是以口头文字形式体现 的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而得以繁衍传唱。一首首童谣记录下了每一历史时期的事件、 民情、 民意。 风格特点 北京童谣有十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 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压韵包括双句压韵、句句压韵、每两 句一压韵等压韵方法。[1]北京童谣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尤其在儿童中广为传唱,带有浓 厚地方特色,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如《北京十八区县地名歌》 :“东西崇宣,朝 海丰石,通顺平怀密,房门大昌延。 ”和《宣武景物歌》:“广内广外大白牛,一亭一树一桥 头,两街六区齐推进,九市精华汇宣武。 ”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的歌谣。童谣有 群众性、音乐性、趣味性、现实性。 童谣实例 北京童谣有相当一部分体现了老北京风俗民情,比如: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 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 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 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 新毡帽”;“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2]老北京童谣中有一种属于另类的,即用孩童非常熟悉的人或物作引子,采取了大量的夸 张搞笑手法。比如“金箍(勒)棒,烧热炕,爷爷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铁蚕豆, 大把儿抓,娶了媳妇儿忘了妈。要妈就耍叉,耍叉就分家” 、“老头儿老头儿玩火球儿,烫了 屁股抹香油儿;老太老太玩火筷,烫了屁股抹香菜” 、“拉洋车的好买卖,大爷拉着大奶奶; 大奶奶放一屁,崩出大爷二里地”、“猪八戒他妈,会耍叉;洗脚水,熬倭瓜;干窝头,一嘴 儿任;老咸菜,大把儿抓”。 还有一类童谣内含讽喻:“十冬腊月大雪降,老两口子争热炕。老头儿要在炕头睡,老 婆儿不让不让偏不让!老头儿拿起炕答帚,老婆儿抄起擀面杖。老两口一直打到大天亮,结 果谁也没捞着睡热炕”;“初三、十三、二十三,老两口吃饭把门儿关。苍蝇叼走了一个饭米 粒,老头子穿鞋追到西山。老婆子在家掐指来算,伤财惹气费盘缠”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 价飞涨,孩子们在抽陀螺时爱唱这么两句: “抽汉奸(即陀螺),抽汉奸,杂和面儿卖一千。 穷苦百姓借孩童之口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传承意义 童谣是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文字浅显, 哲理性强,它积淀了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蕴含 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童谣是人民对生产、 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来自于生活, 也能回到生活中 去,易于人们接受。 童谣伴随着民歌民谣的发展, 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甚至成 为宣传鼓动的舆论工具,特别是在非常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上传唱的童谣,或服务于生产变 革,或服务于政治斗争,以至引起社会的重视,竞相组织一些文人墨客创作“童谣”鼓励孩 子们传唱。同时,童谣从总体上说属于民间谣歌, 具有浓重的民间文学的色彩,反映着人类 文明的足迹。因此,对北京童谣的传承意义深远。 传承保护 北京童谣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书面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 [4]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逐 渐淡出人们的文化生活。 为了保护北京童谣,不少外国学者和常惠等许多北京文学家、 民间 文学家的贡献,1958年薛汕编了《北京的歌谣》,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王文宝编的《北京民 间儿歌选》,于1982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赵晓阳编的《旧京歌谣》于 2006年由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董梦知著《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2009年由当代 中国出版社出版。 还有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出版了光碟, 给儿童们和教师们提供了音响版本。 2008年北京童谣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在知名民俗学专家赵书和北京少儿图书馆的帮助下, 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 学收集编写出校本课程《北京童谣》,将礼仪知识编成童谣,在每周一节的礼仪课堂上教、 学、传、唱。宣武区其他小学校也陆续将北京童谣纳入课程。 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 学习童谣、吟诵童谣、感受童谣、创编童谣。北京童谣的创作、吟诵,在未成年人中起到了 弘扬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