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保险话术.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话保险话术   电话保险话术   保险公司电话送保险馅饼还是陷阱   电话保险营销迷雾重重,业内人士为您揭示其中玄机   “今天,我妈妈接到某保险公司电话说送她一份保险,是不是骗子哦?”最近一段时间,记者频频接到读者电话咨询,说是最近不断接到保险公司的骚扰电话。   保险公司电话送保险,真有这样的好事吗?这会不会是什么圈套?如果是圈套,又该怎样防范?昨日,记者为此采访了业内人士,请他为读者揭示电话送保险背后的玄机,解答读者疑惑的问题。   案例一:免费送保险有真也有假   “你好,我是XX人寿保险公司的……”昨天上午一大早,正在上班的黄先生接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电话。电话里一个女声告诉他,公司正举行一项针对手机138号段的抽奖活动,如果黄先生的出生日期恰好在公司规定的中奖范围内,黄先生将很幸运地获得一份由保险公司赠送的商业保险。接着,该女声询问了黄先生的生日,很幸运,黄先生的生日恰恰符合保险公司的要求,他毫无悬念地中奖了。接着,为了寄送保险以及方便日后理赔,保险公司又索要了黄先生的家庭住址等相关信息。事后黄先生感觉不妙,我把这些个人信息都给了对方,万一是骗子咋办?   【玄机解读】   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遇到之后反而让人心存疑惑。这样的保险赠送是不是骗子?送的保险实际价值多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业内人士说,的确有一些保险公司这样做,电话号码是随机拨打的,这是一种常见的电话保险营销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赠送保险与你建立联系,同时获得你的详细个人资料,如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家庭成员信息等;一般来讲,等免费保险到期前,新的保险推销电话就会到来。当然,如果有人询问你的银行卡号,你就得当心了,他可能是骗子。   这种赠送的保险,一般是3个月的意外险,成本通常不超过20元钱,到期后他们会跟进向你销售其他的险种。这种赠送的保险是真实有效的,如果你不怕以后保险公司的持续骚扰的话,这个免费险是可以要的,是真实的保险。   案例二:随意“嗯”一声当心“被同意”   “你好,这里是XX银行信用卡中心……”昨日上午,记者碰巧也接到一个自称某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在确认记者是该行信用卡客户后,对方不由分说就开始介绍两款人身意外保险产品,保额、保障范围等都一股脑地倒给记者。不过,当记者再次询问身份后,对方说的身份却跟开场白不同,变成了“XX银行信用卡保险服务中心”。而后,这位工作人员又一次开始介绍两款产品,并询问记者需要选择哪一款。   在整个过程中,这位工作人员一直保持着非常快的语速,以至于记者根本无法仔细了解这两款产品的详细情况。而且,在这位工作人员问记者选择哪一款之前,一直没有提到如何缴费,如何签订合同等细节。记者在电话中问:“那这两种保险需不需要收费?”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继续说该保险的种种好处,当记者再次打断她,询问是否收费时,她才回答:“我们肯定将给你提供最大的优惠。”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愿意投保,可以直接从账户上划去保费。尽管记者拒绝了投保,不过还是有很多疑虑:没有当事人的亲笔签名和密码,银行就可以根据录音扣款了吗?如果当时表示想投保,保单就会生效吗?这也是目前接到销售电话的消费者疑虑较多的问题。   【玄机解读】   本报去年曾以《电话里嗯一声保单就生效》为题,报道了市民冯先生遭遇的一次电话保险营销。去年7月,冯先生接到某银行信用卡中心电话,向他推出名为“信诺”的意外险产品,每月只需扣除80余元。如冯先生口头同意购买,保险公司将在一个星期内寄出书面条款和保单,待冯先生签字确认后开始扣款。冯先生正开会,就说“嗯,我考虑一下。”没想到,这一声回应就已经确认合同并于当月起进行连续扣款。对此,银行表示电话录音显示当事人确认扣款,而保险公司认为合同不需要签字,只需录音也可生效。   实际上,电话销售保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由保险公司电话中心呼出,投保人在电话里表示有购买意愿,保险公司会寄出保单,投保人签字寄回生效。而另一种方式,也是冯先生遇到的情况,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如持卡人在电话里同意购买,相应的保费将直接从银行卡里扣除。   根据保监会2008年发文规定,保险公司通过电话销售保险产品不得未经投保人同意自动续保、不得未经持卡人书面同意扣取保费、不得以银行身份电话销售保险。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明确对方的身份,尤其应该询问保费如何缴纳,同时不要轻易表达意向。   案例三:“存款送保险”套你20年   张先生接到的保险销售电话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上来先自报家门,说出自己的工号,并告知电话被录音。接着,该女士告诉张先生,因为公司搞庆祝活动,这家保险公司要向他赠送一份保障期一个月的意外险,要求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   没过几天,张先生接到了这份意外险的账户号,需要上网激活。通过赠送保

文档评论(0)

pla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有帮助的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