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三仁汤心得体会.docxVIP

《温病条辨》三仁汤心得体会.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病条辨》三仁汤浅析 《温病条辨》读书心得 李艳 临床上,湿温常为岭南地区疾病的发作因素之一, 其发病特点、鉴别要点、 治疗特点及治疗禁忌均与伤寒有异,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有误诊、误治,延误病机,加重病情,故 湿温疾病的理解及与伤寒类疾病的鉴别尤为重要, 其中三仁汤就是能作为理解湿温诊治的典型方剂,本次读书心得将对《温病条辨》中三仁汤方进行详细辨析与经验总结。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 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 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温病条辨内对三仁汤的条文描述如上。在解读分析该条文时,该从诊断、治法、预后三方面去与伤寒病进行鉴别。 一、 诊断: 病人恶寒头痛身痛,这类型的症状,多是卫气受遏的表现,在伤寒论中“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就清楚名列出太阳病的提纲证, 而湿温的患者亦有类似症状, 温病条辨中“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也提到症状鉴别的难点,因此列出了鉴别的要点 如下: 1、脉弦濡则非伤寒矣, 2、舌白不渴,面色淡黄, 3、胸闷不饥, 4、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其中道理,均为伤寒与湿邪之差异所致。 1、伤寒病,中风者,脉缓,伤寒者,脉 紧,在表者,脉浮,伤寒直中少阴太阴者,脉反沉,而湿温者,虽有恶寒发热,但脉弦濡, 与伤寒之或浮或沉, 或紧或缓不类, 可见湿邪之致病,有其特异性,故脉象为湿温的重要鉴别之处。 2、舌白不渴,面色淡黄,伤寒论中甚少提及舌象,舌白不渴在湿温当中则成为了重要的辨证依据,盖苔为胃气所现, 舌为脾气之所现,故中焦脾土的运转失调,在舌象能有充分的体现湿邪最易伤中,脾喜燥而恶湿,湿邪内伤则出现脾气运转失调之象,清气不升, 舌象则呈白苔状。湿邪碍滞脾胃,影响气机运转而致渴,但湿为阴邪,故不渴。 3、胸闷不饥,绝非“中焦停滞” ,而是湿邪碍滞气机,非阳明实证之类。 4、午后身热,正如“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 ,而非阴血阴精之虚所致,实当区分。 故诊断之要, 首辨病, 若见头痛、 恶寒、 身痛者, 辨其身重之觉、 脉濡之否、 舌色之分、 胃肠之逆顺、发热之时势,兼而断之,方可明断湿温及伤寒。二、 治法: 伤寒表证之治法,多以汗法,病至阳明时则下法为主,或至少阳则和之,若并太阴、少 阴,则温阳解表,四逆辈以托之。而湿温之治法,则大不同,原文明显指出: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其中这里需指出汗法及下法对湿 温的害处: 1、若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 药,蒸腾上逆,湿温之邪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故不得用汗法; 2、 若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上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 内溃,故洞泄,故不得用下法; 3 、甚者,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 胶滞阴邪, 再加柔药阴药, 二阴相合, 同气相求, 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 使病史愈加缠绵。故治法方面,吴鞠通认为,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同时湿邪以中焦病最多见,故三仁汤中同时并有燥湿、行中焦气机之品,合并利尿渗湿,以通利三焦而祛湿。湿温致病, 治当在发病早期,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用药,对截断其发展相当重要。 三 、 预 后 : 温病若深入体内,发展迅速,条文曰“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 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盖湿温着于经络,多身痛身热之候,医者 误以为伤寒而汗之,遂成是证,若发汗则病痉。湿热相搏,循经入络。入心包则 .以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加银花、赤豆,以清湿中之热,而又能直入手厥阴也。至宝丹去秽浊,复神 明,若无至宝,即以紫雪代之。 湿邪之患,正如王昂所注“盖湿温一症,半阴半阳,其反复变迁,不可穷极,而又絪缊 粘腻,不以伤寒之一表即解,温热之一清即愈,施治之法,万绪千端,无容一毫执者” 。故临床上,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均应有广泛的知识基础,方能融会贯通。且对于症状 的鉴别,亦需多加留神,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以上。

文档评论(0)

小光老师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赛罕区发光网络技术服务部
IP属地内蒙古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50105MAC8HM2M1T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