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皮影戏个案研究
皮影戏个案研究
“皮影戏”个案研究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
俗话说:“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皮影戏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种类,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皮影戏主要活跃于我国河南、山西等地,目前在内蒙古地区仍然发现有皮影戏的踪迹,主要分布在赤峰、通辽等地,并以赤峰地区的皮影戏独具特色。
皮影戏,是我国戏剧家族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成员,民间又称灯影戏、纸影戏、土影戏、影子戏、皮猴戏等。老北京人也叫它“驴皮影”。元代时,有很多外国戏迷称之为“中国影灯”。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的艺术,也是木偶戏(古代称傀儡戏)的一种。它与一般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大体相同,即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道具、演唱,或配以音乐;而与一般木偶剧不同的是,皮影戏是以驴、马、骡、猪皮或纸板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做成的人物剪影,用光(多数用灯光)将影偶(或称影人)的形象照射在浅色薄幕上,观众隔幕观看。表演者在白色幕布后面,在操纵戏曲人物的同时,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皮影戏表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很引人耳目。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一)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始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孝义作为中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战国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向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周君大悦。”画荚之“荚”为何物及其古代用途尚不得知,然观此荚尚需在八尺的大窗户上透过日光观看,方得其妙。这真有些像皮影中的大景片了。
汉朝班固《汉书·外戚传》也有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李少翁为汉武帝重演的李夫人形象,传神之至,使武帝真假难辨,而所用设备有灯烛、帷帐,武帝观时要“居他帐”,其影像不但貌似,还能走动,看来很可能是用皮革或其他平面材料雕镞绘刺连结而成。已具备今日皮影戏的全部特点,但此时的灯影表演只是掌握在民间群众手中,技术还是较为保密的一种演出机关。陕西民间皮影艺人口中传说:“汗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以此表
示约在汉代就有了皮影。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影戏》中说:“影戏之原,出於汉武帝。” 唐代的影戏在民间的活动尚不得知,然而佛教却利用了这一民间的演艺形式,用活动的纸人来做宣扬佛事的解说图像,称做“纸影演故事”。另有一种西安出土的皮革刻花冠饰,与今日之皮影花纹镂雕也极相似,虽不是透明的皮影,但可见在皮革上刻制之工艺已属成熟阶段。
宋代皮影戏已有正名出自各类笔记杂抄之中,可见,宋代的皮影戏的繁荣成熟已达相当程度。《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弟??而此子甚好看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 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皮影戏班为荣。在民间,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皮影戏。皮影戏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会同时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热闹非凡。到了清代后期,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皮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数字化农场管理方案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幼儿园社会治安最小应急单元管理制度.docx VIP
- PPT《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 55024-2022 解读(OCR).pdf VIP
- 2025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新版试卷真题附答案(高中信息技术).docx VIP
-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神经系统.ppt VIP
- ABB ACS180 drives User interface guide 手册(英语)说明书.pdf
- 驳岸工程施工方案.pdf VIP
- 股权激励变成股权纠纷通用.pdf VIP
- 南芯产品规格书SC8886.pdf VIP
-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年).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