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媒大学《中外电影史》复习资料·任课教师:史博公
世界电影自 1895 年诞生起,迄今已有 110 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
(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
1915 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 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 (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
1927 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
1930 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 ~ 1940 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
1935 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 ,美国《浮华世家》 。
1940 年代中期~ 1950 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 年代~ 1970 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
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 1960 ~1970 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 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
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
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
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
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
一、 1895~1918 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
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 年 12 月 28 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
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 《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 10 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
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 1896 到 1910 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 《太空旅行记》
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 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 “剧情片” 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
的先驱。
从 1895 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1
中国传媒大学《中外电影史》复习资料·任课教师:史博公
、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
1896 年 4 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 这标志着美国电影
的开端。
1903 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在商业和声誉上均获巨大成功,不仅
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 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 ,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
初 20 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
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 ,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 1910 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 ,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二、 1919~ 30 年: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
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
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 1920 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 1 +1 > 2”,即:把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 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 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
控制观众的思想。
该学派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了“剪辑”全新的功能——创造意义、传播思想。 (剪辑在
此前的功能仅限于: 按叙事逻辑, 把许多镜头拼装在一起、 形成一个完整流畅的银幕故事。 )
核心人物和作品: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1925 年,普多夫金《母亲》 /1926 年,
前者偏重“思想的表达” ,后者重在“有意味的叙事” 。
评价: 苏联蒙太奇学派利用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极大地提升了世界电影的“思想表
达能力”,以及对观众头脑、情感的引导、控制能力。
其缺点在于: 它过度遮蔽了生活的暧昧性、 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因而使电影有时沦为灌
输某种政治理念的宣传工具。
2
中国传媒大学《中外电影史》复习资料·任课教师:史博公
其优点是:能够使影片主题鲜明,并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
备注:以往对“蒙太奇”的分类过于庞杂,事实上它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A、“表现性蒙太奇” ,以爱森斯坦的作品为代表,重在“表意” ;
B、“叙事性蒙太奇” ,实际上指的就是常规或传统意义上的“剪辑” 。
2、 “意识银幕化”的初步实现
世纪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