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垭口选择 ①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布线要点: 第8章 选 线 ①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②垭口高程选择:高程较低的哑口 ③垭口展线条件选择:两侧地形易于展线 ④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2.布线要点: (1)垭口选择 可通过:松软土侵蚀型、软弱岩层型和构造型的垭口 松软土侵蚀型垭口 软弱岩层垭口 背斜侵蚀型垭口 向斜侵蚀型垭口 第8章 选 线 应避开:断层破碎带型及断层陷落型垭口 ①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②垭口高程选择:高程较低的哑口 ③垭口展线条件选择:两侧地形易于展线 ④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2.布线要点: (1)垭口选择 可通过:松软土侵蚀型、软弱岩层型和构造型的垭口 断层破碎带垭口 断层陷落型垭口 第8章 选 线 1)决定过岭高程的因素 垭口及两侧地形 垭口的地质条件 2)过岭方式 浅挖低填垭口 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哑口宽而厚的地形 深挖垭口 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 隧道穿越 适用:当垭口挖深在20~25m以上,特别是垭口瘦薄时。 (2)过岭高程的确定 第8章 选 线 第8章 选 线 垭口挖深20m 垭口挖深9m 垭口挖深13m 定义:展线是在两控制点间采用某种方式延长路线长度,以减小纵坡度的过程。 展线系数: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 展线方式: 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3)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布局 1)自然展线 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第8章 选 线 2)回头展线 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回头曲线:偏角等于或大于180°。 (3)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布局 定义:展线是在两控制点间采用某种方式延长路线长度,以减小纵坡度的过程。 展线系数: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 展线方式: 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1)自然展线 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第8章 选 线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的山脊 。 第8章 选 线 2. 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1)指定的特大桥是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 (2)大桥原则是应服从路线基本走向,一般作为路线走向的控制点。 (3)中小桥涵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4)一般情况下,桥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流流向正交,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 3. 处理好路线与城镇居民点的关系 基本原则: 过境公路: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 连接公路:选择适当位置与城市道路连接或穿越城镇。 (1)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 (2)一般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经地方同意也可穿越城镇,但应有足够的路基宽度和行车视距,以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 (3)路线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当必须靠近或穿越时,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少拆各种电力,电讯设施。 第8章 选 线 4. 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高地布线。 应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 当路线遇到面积较大的湖塘、泥沼和洼地时,一般应绕避; 如需要穿越时,应选择最窄最浅和基底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通过,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的确定。 5. 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1)旧路改建为一级、二级公路:尽量利用旧路。 处理好充分利用与积极改造的关系 (2)新建高速公路:保留原路。 6. 注意就地取材和利用工业废料 平原地区一般缺乏砂石建筑材料,为节省工程造价,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地方上的工业废料。 第8章 选 线 8.3 山岭区选线 自然特征及路线特征 山岭区地形包括山岭、突起的山脊、凹陷山谷、陡峻的山坡、悬崖、峭壁等,地形复杂多变,一般地面自然坡度在20o以上。 1. 自然特征: (1)地形条件:地面横坡陡、高低起伏大、地形变化复杂; 路线在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 (2)地质条件: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化复杂 (3)水文条件:山区河流曲折迂回,河岸陡峻、河底比降大;雨季暴雨集中、流速快、流量大,冲刷和破坏力很大。 (4)气候条件:山区气候多变,气温一般较低、冬季多冰雪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 第8章 选 线 8.3.1 沿河(溪)线 1. 沿溪线特征: 定义:沿河(溪)线是沿着河(溪)岸布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