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周景王变法
《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文章 书号:ISBN7-207-03559-3/b.98
我国公元前521年(鲁昭公21年)的周景王传无射钟变法一直是中国史志敏感而又隐讳的历史问题。如:由这次变法引出的所谓“王子朝之乱”的记载,与此后只有200年的《韩非子·说疑》认定的“单氏取周……人臣之弑君者也。奸臣闻此,既然举耳,以为是也”,即认定是单穆公政变“弑君”相矛盾;记载的“周乱”由“庶孽之祸”引起,与《左传·昭公十八年》所记“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必有多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不学!’”认定“无学”不学周礼造成“大人患失而惑”引起的“周乱”相矛盾。究竟是“庶孽之祸”的“王子朝之乱”还是“无学”理论不学周礼“而后及其大人”引起的“周乱”呢?由当时周朝的一个诸侯邦——鲁国撰写的《左传》、《国语》对此也没有一个明确结论。遗憾的是后人也视而不见,主张以果代因,即认定是所谓的“王子朝之乱”而不是“景王铸无射”变法。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 对景王变法的褒贬,涉及现代文化如何正确对待春秋文化,及它与“独尊儒术”后的所谓“儒、释、道文化主轴”的关系问题,直接涉及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大课题。由于反对景王变法派胜利后销毁史料,秦时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独尊儒术,能幸存下来的变法因果史料就不多了。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景王变法的目的在如何发展王道、统一诸侯,并不在事后评论的所谓“庶孽之祸”上。景王的“无射”变法就是《国语·景王二十三年》,伶州鸠所言:“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的内容。在诸子的言论中,当时的“哲人令德”就是指老子文。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周景王的宣布哲人令德的变法,是人类历史上王道克服霸道向民主迈进的伟大天下(社会)主义历史革命!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地域和时代。
为了寻求景王变法历史的本来面貌和现代文化最佳的接续点,本文力所能及地收集了先秦与“景王传无射而为之大林”的有关历史资料。以《左传》、《国语》为历史时间的经线,以先秦诸子言论为逻辑空间的纬线;在政治上以王道与霸道对民道争治为矛盾线索在理论上以个人主义“身贵”、集体主义“邦贵”和社会(天下)主义“天下贵”为思想矛盾线索,在时代上以老子“身、家、乡、邦、天下”进步为断代根据,进而确定其史实和理论派系的文化思想取向。在这个庞大工程的基础上,力图有根据、有联系、有目的、有结论地逻辑出景玉变法与老子其人其文的历史事实。 对此,本文论述如下,以求教于同仁学者。
变法的动机和历史背景
在《国语》中,第一个倡导王室变法的人并不是周景王,而是他的哥哥——灵王长子太子晋。公元前550年(灵王22年,鲁襄公23年)因治理王城洛邑谷、洛之斗(斗应指虚怀的王族与原地官宦之争,说“水”斗无意义),“太子晋谏曰:‘……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周文王)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周康王)克安之,其难也。如是厉(周厉王)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祸,十五其不济乎?吾朝夕警惧日: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未观夫前哲之令德……作又不节,害之道也。”在《周书》中晋国太师师旷歌颂太子晋“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类好乐无荒。”因此说,周景王的无射变法是继承了他哥哥太子晋的遗志,只可惜太子晋因病早逝,否则就不会产生景王变法失败的后果了。 师旷“歌无射”和周景王“铸无射”,与“修义经”和“宣布哲人之令德”说的同是一件“示民轨仪也”的律令。在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不便的古代,用鼓声和钟声传播行令和律令,因此进兵时用鼓声,收兵时用锣声。周朝用六种不同的钟来表达六种不同的律令,“无射”是第六律。《国语》记载说:“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对曰:‘……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以无射之上宫,布宪施舍于百姓,故谓之赢乱,所以扰柔容民也。’”周朝的教育设“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艺”即才能。其中的“射”和“御”是射箭和驭马的理论会意字,意思是如同用箭射物般的识度事物和驾驭车一样的御导事物。六艺下面又分不同学科“艺之科”,“射艺”有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门科学,可会意为关于认识、联想、推敲、意志和目的的科学技术(对文字理解应借助书艺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古文字学理论)。中国传统科学是才能下的分科,而西方的科学是知识分科的归类(因此要补以技术);中国是“艺”分“科”,西方是“科”归“类”。由于孔子在周乱后改写了六艺为礼、乐、诗、书、易、春秋以后,春秋时的六艺之科就失传了。变法中说的“无射”并非是“不射”,无不等于“不”,而是“无,之以为用”的识度事物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又称为义经和令德。春秋时的生产力和科学很发达,当时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还高,当时出现的老子、孔子、孙子等科学理论家至今仍然是社会理论科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