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语文试卷答题卡及答案(一).docVIP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语文试卷答题卡及答案(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语文试卷答题卡及答案(一)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语文试卷答题卡及答案(一) PAGE / NUMPAGES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语文试卷答题卡及答案(一)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一)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分 本卷:共四大题 23 小题 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20 分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 10 分) 号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蓦然( mò) 亵渎( xi è) 鸠占雀巢 强聒不舍( qiáng ) 座 B.斑斓 热忱( chén) 气吞斗牛( dǒu) 廓然无累( lěi) C.黄晕( yūn) 狼藉 纷至沓来( tà) 重蹈复辙 D.告磬 拮据( j ū) 大相径庭 味同嚼蜡( jué) 装 )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傅雷先生苦心孤诣,一部家书,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B.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真是本色当行啊! 名 C.父亲总是心事重重、若有所失的样子。 姓 订 D.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 1︰ 1。 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B.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四人帮”。 C.是否选择对社会和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体现。 线D.关于中学生带手机的问题,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 级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 班 细,及至宋代,筷首与筷足的粗细已很分清了。 ②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 制。 ③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为筷子。 ④用筷历史,已有 3000 多年。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 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⑤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 20 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 0.4 厘米 左右,最粗不会超过 0. 6 厘米。 ⑥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 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 校 A.③④①②⑤⑥ B .③④①⑤②⑥ 学 C.④①⑤②③⑥ D .⑥③④①②⑤ 5. 下列填入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下这人,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衣冠君子中,多有见利忘义的,此人却有这等 见识,正所谓:万贯钱财如粪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千两纹银不以喜 B. 一分义气传千古  C.一分仁义值千金 D.千里还银义气存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24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6-7 题(4 分)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 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释】①昭君怨 :词牌名。又名“宴西园”“一痕沙”。②桓伊三弄 :桓伊,字叔夏, 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曾为王子猷 (徽之 )吹奏三调。③绿窗 :罩 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④欲去又还不去 :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6.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暗写离别之情。 B.此二句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物,织成了一副浩渺幽清的画面。 C.从“惊破”一词来看,词人有惊喜之意,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而去。 D.“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有共同之处,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景物,用他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 B.下片运用顶真,想象梦醒后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 C.本词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D.本词以“流水无情”反衬出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离人的深厚情意,结束 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1 题。( 12 分)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 出橘, 绩怀三枚, 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 :“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绩跪答曰 :“欲归遗母。 ” 术大奇之。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绩 年少末坐,遥大声言曰 :“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不

文档评论(0)

159****55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