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一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2012年4月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
第一部分 文言文(28分)
(一)默写(8分)
1.千淘万漉虽辛苦, 。(《浪淘沙》其八)
2. ,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三月残花落更开, 。(《春晚二首》选一)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香远益清 ( ) (2)宜乎众矣( )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道出了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意思就是说像作者一样具有莲般品质的人太多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
更①渡一遭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②杀生之名,乃炽火③使釜水百沸④,横筱⑤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 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⑥,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注释】①更:再,重复。②当:担当,承担。③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④百沸:(水)沸腾。⑤筱:细竹子。⑥爬沙:本指蟹行,这里指鳖行。意思是艰难地爬行。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欲烹而食之( ) (2)乃炽火使釜水百沸( )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鳖知主人以计取之
11.文中主人在说:“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这句话时的真实心理是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是个 的人。(3分)
12.这个寓言故事告诫我们 。(3分)
第二部分 现代文(3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4分)
蜡烛的前世今生
停电的夜晚越来越少,精美的工艺蜡烛却渐渐流行起来。光线和阴影在摇曳地做着游戏,令人遐思。蜡烛带给我们的别样温存,也许是任何照明方式都难以取代的。
①蜡烛的发展
?人类早期制作蜡烛的原料是动物脂肪,5000年前的埃及人把芦苇插在牛羊的脂肪中点燃,这可以算是蜡烛的雏形。后来蜜蜂腹部蜡腺分泌出的蜂蜡、提炼自鲸鱼油脂的鲸蜡、从棕榈树叶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蜡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蜡。不过那时民间照明用的多是油灯,只有贵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蜡烛,因为脂蜡是可以食用的,大多还非常有营养,人们可以用它来充饥。
19世纪。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细长白蜡。此后,曾经的“照明贵族”也就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可惜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电灯让这种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
蜡烛燃烧时蜡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又逐渐凝固。在这个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物理变化的过程中,烛芯起着关键作用。
燃烧的烛芯使周围的蜡升温熔化后发生“毛细现象”,蜡液沿着烛芯上升,作为燃料被消耗掉以后,露出更多的烛芯,继续供给燃烧。
“何当共剪西窗烛”看似浪漫,实际是件很麻烦的事。最早用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无法充分燃烧,如果没有及时把炭化的末端剪掉,蜡烛就可能熄灭。直到1820年,一个法国人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辫状烛芯。与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相比,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省去了剪烛花的麻烦。
③蜡烛的特殊作用
被电灯取代的蜡烛,逐渐成了停电时的备用品,但是更多时候被用在特殊场合。???
在蜡烛发明伊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上海市包头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七年级语文试卷.doc
- 上海市崇明县崇东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不全).doc
- 上海市川沙中学南校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 上海市高桥西校2017-2018七上期中语文卷.docx
- 上海市弘文学校七年级(五四学制)3月份月考语文试题.doc
-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4-2015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
-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6-2017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7-2018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册语文期中质量调研考试试卷(解析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