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内容预览: 23.伤仲永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为:作。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 1.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可见他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与本文重视教育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 2.背景材料 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散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年)。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人才观。这个故事留给后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至今仍有其价值。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二、文章脉络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针砭了当时家庭与社会都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人成长的决定作用。 第一段写方仲永五岁时的情景。世隶耕说明不可能对仲永有诗书熏陶的影响,刚五岁没有读书,没有见书具也很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忽啼求之不得不奇了。这里忽字很突兀,而且还能即书诗四句,还自为其名,就更奇了。自此以后,指物作诗立就,简直是再奇没有了。这里从正面尽量写方仲永的奇异,还嫌不够,又从侧面来烘托,如父异焉、邑人奇之等,正面、侧面尽量写方仲永的奇异,写他聪明超过常人,写他受于天者甚厚,简直是个神童,这里扬,正是为后面的抑作铺垫,作准备。 由于不使学,天天去拜会那些邑人,方仲永终于变了,第二段就是写这个变化。变化写得很有层次。先是闻之也久,这表时传说的时间长,时间久了说的也可能多了,但听的究不可信,紧接着便写见之,这时方仲永已大不如以前了。再接着问焉,就已泯然众人矣。 文章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叙事部分与议论部分。叙事部分先扬后押,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需要指出的是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合乎实际。文中虽然有这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