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材解读.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材解读.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读诗里春秋 感受家国情怀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古诗三首》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以及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组成。下面,我们试图从三个不同视域对本课教材进行解读。 与文本对话,品读诗人情怀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边塞诗历来为诗家所推崇,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在这首诗中,王昌龄将边塞的奇美风光,人们对连年战事的厌倦之情,呼唤良将的急切之心,志在报国的雄心壮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1.跨越千年的意象——“明月”“边关” 起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向我们展现出一派壮阔的边塞风光。 明月照边关,这样的画面,渲染出的是孤寂、苍凉的气氛。在边塞诗中,“月”与“关”随处可见——“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这些诗句中的“关”与“月”仅是眼前之景。而王昌龄匠心独运,把“秦”“汉”两字嵌入“关”“月”之间——自秦汉到如今的唐朝,明月边关,苍凉的画面跨越千年,让我们读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2.万里出塞的悲壮——“人未还” 承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 突出了空间的辽阔,拉伸了诗歌的空间感。“长征”的“长”字,既指“万里”——路途之长,又指戍边时间之长,暗含了时空两个维度。而“未还”意思是当还而不还。这悠悠万里的长途征战,只看见一支支赴边的队伍,却看不见返乡的士兵。一个“人未还”道出了战争的残酷血腥和征人赴边的慷慨悲壮!读罢这一句,让人不由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同时,这一句也与第一句的大背景相互映衬,合成了一幅万里长征图。 3.一心报国的壮志——“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这里表达的不仅是诗人对良将的渴求,也表达了他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投笔从戎,长征塞外,也一心渴望像飞将军李广一样,所向披靡,建功立业。诗人明知“万里长征人未还”,却依然许下“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凌云壮志,诗句所传达的“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彰明昭著! 这首诗由景入情。景,是边关壮丽景,情,是豪迈家国情。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最负盛名之作,也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的千古绝唱。 “葡萄美酒夜光杯”。开篇第一句,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葡萄美酒、夜光杯, 既有西域特色,又格外高贵奢华。作者描绘的情景使人惊喜,让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 紧接着画风一转,“欲饮琵琶马上催”,描摹的是一个动态的场景。如果说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是诗人有意营造的一种欢乐气氛,那么“欲饮琵琶马上催”则通过战地琵琶这种特有的乐声,提醒了诗中饮酒之人,也提醒了读者,原来这是一场赴战前的酒会,而非歌舞升平的逍遥自在。这是一种矛盾,一种纠结,更是一种无可奈何。欲饮而“催”,“催”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也催出了一种苍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抒发的是将士们 豪迈的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醉卧沙场”是何等的豪放,“君莫笑” 又是何等的恣意。“古来”一词虽然写出了边陲战争的激烈残酷,但整首诗的基调仍然是雄壮高昂的,它不仅表现出战士开朗、达观的性格,也抒发了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坦荡胸怀。整首诗只字不提沙场的惨烈,而洋溢在诗句中的洒脱气场,令人回味无穷。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 “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喷涌而出,震撼人心。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痛斥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历史上的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过江东”,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 “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力透纸背,令人拍案叫绝! 这三首诗视角不同,叙写的景、人、事也不同,却都表达出浓浓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气概,值得学生在诵读中逐步体会。   二、与编者对话,明确文本价值 总览统编教材,同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古诗词选入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由75篇增加到112篇,增加了

文档评论(0)

教育公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