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给产品人几点共勉的建议.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9,给产品人几点共勉的建议 PAGE 1 2019,给产品人几点共勉的建议 放假回来,看到好多公众号大V都立了2019的flag,觉得是时候也给自己打打鸡血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在职业上、个人成长上,对2018的复盘,和对2019的计划,与你共勉~~ 之所以有这篇思考,是因为看了曲凯这篇《30岁这一年的十条感悟|42章经》,挺有感触的。试想自己今年也到35岁的坎儿了,虽然不至于极度焦虑,但压力总归是有的。就像那些“贩卖焦虑”的文章说的,这个年龄段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招聘的一道门槛,标准的“高不成低不就”,如果没点“金刚钻”,还真揽不了瓷器活。 但干想也不是办法,怎么能在这关键一年积累更多“金刚钻”,是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话题,这是对我的要求,也是对大家的建议,供参考。 大概分以下几部分: 1. 低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 2018是忙碌的一年,2次36氪App大改版,反复推敲OKR,同时对接十几条产品线,持续不断的沟通、确认,虽然从产出物上早已超额,但结果却只是不过不失。包括自己在内,观察到身边很多产品人每天都在和需求、Bug、排期优先级打交道,却很少停下手头工作,好好分析下历史版本数据,提前规划未来3个月的迭代节奏,定期调研行业新产品动向。更不用说思考如何创新、如何突破了。 诚然人的精力有限,作为身兼多职的产品经理,每天处理各种杂事儿就够累了,哪有时间去想别的。但我相信只要发挥主动的一面,积极思考,还是会有解决方案的。比如:设定日常事务优先级;比如:申请增加人手释放工作,比如:利用工具提高效率等等。 2019,我的建议是产品人应该每天花至少30分钟,体验新功能、了解新趋势、获取新知识点,每周至少找1次机会和身边人深入沟通新思想新观察新案例,并持续记录和分享。只有这样才能主动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看到更远的路。 2. 数据是个好东西,善于利用,提高人效 知道数据是个好东西,但2018年并未真正用上。现在回过头来想,很多争执都可以用数据化思路解决。不知道产品往哪个方向走,先确定数据目标,而不是所有功能并行走,想到哪个做哪个;不知道哪个需求先做哪个后做,先看是否对提升目标数据有帮助,而不是哪个部门嗓门大听谁的;不知道用哪个方案实现需求,就先最小成本上线看数据,而不是直接拍一个就开始做。 2019,产品人应该在数据层面更在意对“模型”的建立,而不只是在点击行为,交互体验层面做一次性分析。 这里的“模型”,一方面指数据分析的思路,也就是发现变化,按照模型就能获得一些归因结论,这一点要持续积累方法论和提升对业务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模型,能发现哪些新机会,比如:通过模型证明产品设想,利用模型筛选指定用户,使用模型计算成本收益。你掌握的模型越多,越能具备对市场趋势、对商业模式的敏感度。 我的建议是,每天至少花30分钟看数据、分析数据,一个月能总结出一个数据模型就最好了。如果有靠谱实用的,仍旧希望大家能把成果分享出来。 3. 注意向上管理 向上管理是我2018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导致自己迷茫了很久,却仍Get不到高层想要什么,结果就是做了很多对主营业务没多大帮助的产品功能。好在下半年新领导入职后,及时扭转了这个局面,设立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也让我对向上管理这件事开始重视起来。 坦然说,我挺怵和高层交流的,生怕自己思考的不到位,或者无法理解对方话里的意思,造成低效沟通,浪费了双方时间。但这也促使自己不断思考高层想要什么,自己能给什么,正所谓“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 除此之外,产品人还需要做到:客观描述问题、数据导向、提前告知、预期管理等,关于这些想做好并不容易,后面打算单独写写我的一些更具体的思考。 4. 注意给自己打标签 正如曲凯文章中提到的,每个人在别人眼里都是几个“TAG”,但其实大多数人可能连一个拿得出手的TAG都没有。曲凯说自己勉强叫“海归创投人”,其实还是谦虚了,再怎么说他有:四十二章经老板、杜克大学、36氪明星作者、前BAT产品经理这几个标签,再加上他自己提到的上福布斯榜单、出书《创投42章经》。已经足够让人“哇哦”了。 再看我们,其实能拿得出一个类似的也就不错了。以我为例:想了半天,北科大研究生?36氪产品负责人?前网易产品经理?互联网悦读笔记维护者?专栏作家?起点学院导师?没了,而且并不会让人感到NB…… 2019,给产品人的目标是要找到,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标签。就像综艺节目每个明星都有“人设”一样,让这个TAG一提就能让人记住,让人觉得与众不同。 具体这个TAG要打什么,现在还没想好,但线索有2个地方: 去在行上,找产品领域的专家,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去起点学院、知乎大学上,找产品方面的讲师,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然后思考,相比而言自己可以怎么定位。 O

文档评论(0)

156****91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