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党论文关于爱国主义的论文爱国论文.doc

爱国爱党论文关于爱国主义的论文爱国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爱国爱党论文关于爱国主义的论文爱国论文: 把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信念镌刻在黔北大地上   沿着长征的足迹,在每一个“四在农家”示范点,我们强烈感受到农民发自内心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必将为“四在农家”活动的创建持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8月,玉米渐熟,水稻抽穗,烤烟出棚,知了正在枝头高吟浅唱。8月秋高气爽,记者行经余庆、湄潭、绥阳、桐梓、遵义,历程1000余公里。一路上风格迥异,错落有致,镶嵌于稻田,茶海,丛林,山丘,路边,七弯八岔的“黔北民居”;庭楼院落,小河悠悠,池塘掩映,修篁环绕,垂柳婆娑;屋前屋后,黄发垂髫,或嬉笑,或闲聊,或健身,或拾掇,怡然自得。   好一派黔北乡村景象!   与美景相衬的是黔北农民的精神风貌。   田家沟的“新民谣”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受饥饿,现在奔小康!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穿麻布,现在毛料裳!三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茅草房,现在空调房……”   8月21日正午,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民组的村民正排练自己创作的新民谣《十谢共产党!》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感恩。”田家沟的村民十分懂得“感恩”。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写《十谢共产党!》民谣时,坐在记者身旁的村民胡绍兵抢着回答:   2006~5月,我们村民组搞四在农家创建时,政府不但无偿补助了每户农户7000块钱,另外还给每户提供了2万元2年的贴息贷款,让我们改造住房和生活环境,后来还为我们修了进村的水泥路,建起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活动场……我们的茶卖出去了,旅游搞起来了,大家都富了,日子也好过了,一细想:这不是党的惠民政策给咱们带来的好处!?   我们组长期来都有编民歌唱花灯的习惯,以往编唱都是《扯谎歌》、《薅秧歌》、《采茶歌》之类的。一想到身边的变化,一想到自己过的美日子,大家心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党。我父亲提议,让大家编点颂党恩方面的民谣来演唱,这样更能表达对党的恩情的感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和反复修改,于是,《十谢共产党!》就编出来了。   田家沟,湄潭县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寨,共42户人家216名村民,300余亩耕地。近年来,该村依托茶产业、辣椒、水稻种植、发展乡村旅游,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在全县“四在农家”建设的号召下,全组42户人家就有30户参与了四在农家的创建。   高中文化的谭世才,今年49岁,是个脑筋灵光的人,—家种了5亩茶不说,又开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一年的收入就10万元左右。他自豪地说,你别看我这小旅馆,从去年开业以来,已经接待过非洲、马来西亚、重庆、浙江、铜仁的客人,在你们来之前,我刚送走安顺的客人。   邓应民的“乡村作业”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邓应明,遵义县新民镇一位70岁的退休教师,听说村里要建农家书屋,他主动把家里的三间屋腾出来当“图书馆”,而且还担当起不拿一分工资的义务管理员。但他这个图书馆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借书看的人,都要接受“考试”,借书结束后要写一篇“乡村作业”——心得体会。   为方便图书的管理,电脑都没有碰过的他,硬是让自己的小孙子教他学打字,将图书目录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微机。他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一个小时能够打200多字,基本能适应图书馆的工作了。   为更好地搞好图书工作,他完善了阅览室报刊管理制度、图书室工作制度、图书管理员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图书借阅。在空余时间,组织群众到家里来看光碟,学习农业适用技术,及时了解借阅对象的读书需求及意见要求,并向中、小学生和村民推荐好书,要求他们读完书后写心得体会和感受。   目前,这个“农家书屋”免费借阅者近5000余人次,借阅书籍突破万余册,归还率达到100%,收到读书心得1000余篇。   “农民书屋就是好,书中自有黄金宝;农民看了农技术书,生产提高粮丰收;学生看了作文书,学习提高知识丰;老年看了养生书,心情愉快使拳功;天天来把书来看,样样事情都精通!”这是新民镇青山寨村民组农民宋剑锋在农家书屋看书后写的《看书有感》。   村民邓德宽过去种桃子、板栗、杨梅,花开得很好,挂果也不错,但到果实成熟后,就没几个,自从来农家书屋看了果树栽培的书籍后,今年仅桃子一下卖了一千多块钱,剩下的果实还可以卖一千多块钱的,他全部送给村民吃了。他感激地对记者说:“农家书屋好,教了我好多实用技术!”   指挥村的“说事点”   “俗话说,‘说的风吹过,打的铁实货’,老韩,别人说他的,你管它干什么,你打人就不对了,他们背后说你,你又不少个耳朵,是吗?”   “他们说我,我心里不舒服,想找人出出气……”   这是发生在余庆县敖溪镇指挥村石土地村民组“村民说事点”的故事。几个村民围一起,坐在大树下的石板上乘凉,说事点的“点长”(负责人)兰勇正在劝说村民

文档评论(0)

137****42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网文天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