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法观文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书法观:承传统? 正书风? 翰墨怡情 汪寅生 学书的过程:漫长、曲折;唯有乐此不疲,才能坚持不懈 我学书是从9岁上学开始的,到2021 年,走过了58年的学书之路。 1959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就有大字课,从描红开始。后临习柳公权《玄秘塔》字帖。放学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后,父亲还要我每天必须认真写20个大字。那时家庭经济窘迫,无钱买纸,就用废报纸练,还把砖头磨平了,蘸水练字。1965年,我离家到五、六十里外的石田中学读书,父亲就将家藏的1本董其昌行书《归去来辞》塞进我的行李,叮嘱说:“你要好好练行书啦,光练楷书不行。” 于是,我到初中才开始习行书。 我初中没有读完,“文革”开始,回乡劳动。1968年应征入伍,在部队当文书,出墙报、写标语和会标都是我的事。那个年代,字帖也买不到,手头仅有一本董其昌的《归去来辞》字帖,有空就临习。1973年,我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别人写作文用钢笔,我用毛笔。古文老师侯镜昶对书法颇有研究,上课时,一手漂亮的板书,让学员们羡慕不已。他批改我的作业后说:“你要多临字帖”。后来,我就到中文系资料室去查找资料,中国行书三大名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都拜读到了。特别是清代石梁编著的《草字汇》使我大开眼界,历代草书名家如诸遂良、欧阳绚、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宋濂、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等八十六位草书名家的字集纳其中,每字旁注有书家名号,以朝代为序上下排列,一看这个字便知前后传承关系。 打那以后,中午时光我就伏案临帖,寒暑假也都如此,练字已成为自觉。学篆刻也是那时开始的,从《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上学会识篆字,再操刀刻印,先自学,再求教。 1977年1月,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在安徽省徽州企业从事政工,还是在江苏电台从事新闻,工作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写字,但临写古字帖较少了。2021 年初,我从采编一线到了二线,个人支配的时间多了,再度思考学书之路,自觉功力不够,力不从心。于是找来行书、草书、篆书和隶书字帖一大摞,按字体、分阶段地临习。这些年,我把王羲之的《黄庭经》、清代杨沂孙的篆书《在昔篇》临了数遍,还临写邓石如的小篆、孙过庭《书谱》、赵孟頫的《草字歌诀》及王觉斯的草书。在临习古字帖中追寻古人的墨迹,领悟古人心境、笔法和技巧如何相统一,做到心手相应,形神兼备,以追求自身书艺的提升。 我的书法观是:学传统,承文脉,弘扬翰墨精神,修身养性,畅达情怀 学书当学古人。中国书法的发展与汉文字的起源几乎是同步的,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甲骨文、金文和隶书的作者不明外,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的作者都有名姓。无论哪种字体,经过历史的检验而代代相传,在当下仍然具有经典示范作用。然而,众多书法“粉丝”不学古字帖,却效仿当今之名流。其实,此举是误入歧途。我认为:学书当学古人,要从先贤流传下来的字帖里寻找精髓。原因很简单,书法的显著特点就是讲究传承性。当今之书法名家能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也都经历临习古字帖和探索求变的艰苦过程,才形成个人的风格与气象。这时,你以他的字为范本,实际上是没有追溯到“源头”,只学“末端”。我们何不直接从古字帖的“源头”寻找活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有人会说这是厚古薄今,我不以为然!因为书法走的是始于临摹、终于独创、从临摹中蜕变才有新生命的路子。所以,我断言:书法之古当“厚”,“厚”古是为了不“薄”今! 书法之守旧与创新,如何认知?书法之“旧”,只是时间离我们久远,而不是像一种陈旧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因为落后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而不被接受;也不像一件物体,因为时间的久远导致破烂不堪,没有使用价值而被舍弃。具体地说,东晋王羲之的行书,唐代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元明清时期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徐渭、吴熙载等等的书法作品都是艺术精品,能说这些都是“旧”的而不“守”吗?相反,古人在书法上取得的艺术成就,堪称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后人要永远传承与弘扬。当然,就某一种字体来说,因为实用性、普及性的原因而不便推广,如甲骨文、篆书、隶书和草书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较少,只有书法人作为艺术去研究,但也不至于要抛弃它。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但书法却有其特殊性。 当前,有几种社会现象值得深思:一种是没有刻苦临习古字帖的人,路子野,无功底,却自命不凡,俨然以书法家自称。 另一种是临过古帖,拜过名师,没有手上功夫,却吹嘘自己遍临百家,得其精髓,自命书法“大家”、“大师”;更有甚者,借探索、创新之名,搞什么意识流,线条扭曲,字不成形,无丝毫笔墨情趣,却自称创造了一种书体,急于树碑立传。凡此种种,反映出一种社会浮躁、功利心态急于求成的现象,缺乏对书法的敬畏之心,不以为耻,反以

文档评论(0)

189****64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