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园林专业.pptx

  1.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会计学;水稻是我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1/4以上,而产量则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在商品粮中占1/2以上。因此,发展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以水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人吸收的蛋白质成份较多。;; 米糠含有14%左右的蛋白质、15%左右的脂肪和20%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谷壳可用来制装饰板。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可用于编成草苫。;第6页/共100页;①大米食品:除直接做米饭当主食外,还可制作方便米饭,快餐米饭,方便粥,米粉制品,饼干糕点,婴儿食品,酿造业(酒类、醋)。 ②米糠的利用:米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分,和维生素等,是食品、医药、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碎米的利用:可制作米粉、米粉线、点心、饴糖、淀粉、发酵原料、纺织物加工用糊。 ④胚芽利用:营养食品、VB1、VB6、VE制剂以及饲料。 ⑤特种米的加工利用:黑米食品及饮料已不少,大胚米制作婴儿奶粉国内已生产出产品。 ;;二、水稻生产概况;(二)我国水稻生产的成就 及稻作科学的发展; 第二个发展时期 是从1962年~1979年,此时期的发展特点是:继续选育普及矮秆优良品种,并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在改革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了双季稻生产。因提高单产而增产的比重占居了主导地位,说明良种配良法在发展水稻生产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个发展时期 是从1980年至今,此时期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配制了一系列高产组合,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与此同时,由过去只注重单一栽培技术的研究,发展成为利用器官之间的相关生长规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创建了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三)、我国水稻生产的分布及区划;第14页/共100页;中国水稻区划;2.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北和秦岭以南,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南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除甘孜外)八省、市,以及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南本区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61.1%,其中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等,历来都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区。早稻品种多为籼稻,中稻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以粳稻为主。;3.西南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包括湖南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清海、西藏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本区稻作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7%。该区≥10℃积温 2 900℃~8 000℃,水稻垂直分布带差异明显,低海拔为籼稻,高海拔为粳稻,中间地带为籼粳交错分布区。;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河南北部、安徽淮河以北、陕西中北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稻作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的3.6%。本区≥10℃积温4 000~5 000℃,品种以粳稻为主。;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以南和长城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下划分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V1)和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V2)。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5.6%。本区≥10℃积温2 000℃~ 3 700℃,年降水量350~1 100mm。稻作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品种为粳稻。;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西北部、内蒙西部和山西大部。稻作面积占全国稻作面积约0.5%。本区≥10℃积温2 000~4 500℃,无霜期100~230天,年降水量50~600mm,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光能资源丰富。主要种植早熟籼稻。; ;一、栽培稻种起源;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又名光稃栽培稻,起源于热带非洲尼日尔河三角洲,目前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光稃栽培稻与普通栽培稻比较,其穗较直立,叶舌较短,且叶舌的尖端钝圆,稃毛、叶茸毛少或无。 ;第24页/共100页;;第26页/共100页;(二)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 我国栽培稻种起源于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的热带及亚热带区域。我国已发现的野生稻有三个种,即普通野生稻(0.sativa L.f. spontaea)、药用野生稻(0.officinalis)和疣粒野生稻(0.meyeriana)。尤以普通野生稻最为普遍。一般认为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没有关系。 ;中国稻的栽培历史悠久

文档评论(0)

kuailelaifenxian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太仓市沙溪镇牛文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0585MA1WRHUU8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