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渭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docxVIP

甘肃省通渭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省通渭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作者:陈燕妮 杨婷婷 梁长军 刘星娟 刘智勇来源:《理论观察》 2019 年 第 10 期 甘肃省有八千多年文化历史,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高原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地带,其所辖通渭县通 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 114 年)置县,已有 2100 余年历史。通渭文 化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在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 “马家窑 ”“齐家 ”,其文化人才辈出,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 “夫妻诗人 ”秦嘉、徐淑。通渭人民自古以 来崇尚耕读、喜欢书画创作,并形成了 “人人爱字画、个个练字画、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收藏 ” 的良好书画风气,素有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之说,还形成了 “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 ”的独特 “通渭现象 ”〔 1〕。 文化产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世界市场、知识和高新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遗产、出版印刷、 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和游戏、环境和自然 10 类〔 1〕。通渭的文 化产业大致包含文化遗产(秦嘉徐淑五言诗、榜罗红色遗址纪念馆、文庙街红色长征纪念碑 等) ;表演艺术(通渭小曲、通渭社火等) ;社会文化活动(书画交流艺术节) ;环境和自然(通渭温泉、华家岭自然保护区、鹿鹿山自然保护区等)。近年来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的推行,为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为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通渭县带来了产业腾飞的 机遇。在新时代文化发展要实现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 “经济文化 ”化与 “文化经济 ” 化两种趋势日益交融。通渭县虽然文化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受当地市场环境影 响,文化产业化水平低,集约化经营弱,无法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项目组通过对当地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在丰富的历史文化产业资源的基础之上,通渭民众表现出了对发展当地文化产业的极大热忱,如表 1 中 60% 的被调查者都希望可以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他们认为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会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特色,不断夯实并扩大书画文化群众基础。自东汉至今,通渭孕育 出很多文人墨客以及现代专业化人才。除了东汉时期著名 “夫妻诗人 ”秦嘉、徐淑外,现当代写书作画也是通渭人民的业余爱好,有 30 多位甘肃省书协、美协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 主席沈鹏、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奕青、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旭宇题都是通渭人。在此基础之上,通渭大力弘扬发展书画文化,在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部门中继续加强通渭书画教育,不断夯实书画文化的基础教育。

文档评论(0)

哆啦A梦的口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