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记略.docxVIP

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记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记略 高性能数控机床,制造“大国重器”不可或缺的利器。面对国外封锁、打压甚至制裁,一批武汉的专家以国家需要为使命,苦熬数十年,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为中国机床装上“中国脑”。一颗“中国脑”的困难孕育,再一次昭示国人: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埋头苦干,自主创新,方能冲破封锁、不被“卡脖子”。 这是一个知晓率并不高的故事—— 12年前的10月23日,美国政府一纸通告,将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列入制裁“黑名单”。 当时的华中数控,在自主高性能数控领域刚刚崭露头角。 12年后的2020年9月,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在汉量产,即将推向市场,宣告中国机床数控系统进入智能化时代! 12年,一纪生肖轮回。一群中国专家,将寸寸光阴,浓缩进行行代码,铸就出一颗顽强的“中国脑”。 一路走来,华中数控董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曾用名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大”)教授陈吉红更加心志归一—— 对于像数控系统这样的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面对封锁、打压,唯一的出路就是埋头苦干,自主创新,研发出“共和国当家设备”。 2001年,武汉重型机床厂与华中数控联合开发的“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可加工8米船用螺旋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至今仍在使用。(资料图) “颜色卑视”激发数控梦 时针转回到1986年。 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的机械制造专家黄树槐教授,带队前往日本考察。 在日本一家闻名研究所,看到陈设的日本机床数控系统被涂上不同颜色,中国学者有些不解。 有人静静告知:不同颜色是标明不同的销售区域。卖给欧美的是先进型号产品,卖给中国等国家的是中低档或接近淘汰的产品。 得知真相,中国学者深受刺激。因为他们清晰,先进数控系统意味着什么。 从汽车、手机等产品,到卫星火箭、导弹航母等大国重器,都离不开现代“工业母机”——高性能数控机床。 那时,开放的中国,正在奔向“世界工厂”。提高中国制造品质,离不开高性能数控机床。 然而,横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道道严酷的封锁线。犹如被人扼住喉咙,中国制造业遭遇“数控之困”—— 新中国成立的次月,西方国家组建“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对中国等国禁运包括高性能数控机床在内的上万种产品。 1994年,“巴统”解散。两年后,《瓦森纳协定》出台,目的依旧:限制中国等国获得先进设备、技术与产品。 在向中国出售、转让一些即将或已经淘汰的数控产品、技术时,卖方仍严格限制使用地点与用途。 在湖北广水市的湖北毅兴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台多年前进口的机床上至今仍安装着监控装置,一旦移动或改装,机床就会被锁死,成为一堆废铁。 看到这些代表卑视的颜色,黄树槐愤懑难平:中国,必需搞出自己的高性能数控系统! 说干就干。华中大随后成立数控研究所,举全校之力攻关。 一颗装备中国机床的“中国脑”,在武汉悄然孕育。 装备华中数控系统的大型机床,被用于加工飞机起落架 熬出来的“中国脑” 自主研发高性能数控系统,谈何简单?! 数控系统,集机、电、液、光、计算机、自动化掌握等技术为一体,所涉学问密集、学科众多,硬件、软件要求高。 华中大集中骨干人员及设备,向数控系统发起冲击。陈吉红从华中大博士一毕业就投身其中,自此结缘数控。 “变道”,是华中大研发高性能数控系统的突破点。 当时,西方国家走的是“专用计算机+软件”路子。彼时的中国,高性能专用计算机等硬件瓶颈一时难以突破。 1992年,时任华中大机械学院院长的周济教授接手数控研究所。反复推演后,他独辟蹊径:通用工业微机+软件。 团队的想法很务实:选用常规的工业计算机和电子器件,通过更高水平的算法、更高性能的软件,弥补硬件方面的不足。 数控系统,软件是灵魂,难度很大。让人没想到的是,团队设定的第一个目标竟是当时最先进的、支持五轴以上联动的数控系统。 对此,有不屑的嘲讽:欺“软”怕“硬”;有善意的提示:没学会走,就想跑? 历史,证明白这一选择的超前眼光:以独特的技术路线,快速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1993年,拥有自主学问产权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在汉问世,实现了国产高性能数控技术的突破。 国产系统做出来了,能否干出美丽活? 数控机床发展有自身的规律:通过大量应用,发觉问题,持续修正

文档评论(0)

185****96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