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点: 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 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 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 生物防治的特点 局限性: 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较慢,再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 生物防治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目前可用于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还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生物数量有限 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一向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综合治理。 生物防治的特点 物理防治是指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5 物理防治(Physical control) 常见防治方法 人工机械防治:利用人工和简单机械,通过汰除或捕杀防治有害生物的措施。 诱杀法:利用动物的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害虫和害鼠的方法,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杀和潜所诱杀。 温控法:利用高温或低温来控制或杀死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阻隔法: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障碍,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 辐射法:利用各种辐射进行有害生物防治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直接杀灭和辐射不育。 热处理法 干热处理法主要用于蔬菜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防治效果。 黄瓜种子经70℃干热处理2~3天,可使绿斑花叶病毒(CGMMV)失活。 番茄种子经75℃处理6天或80℃处理5天可杀死种传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tricorpus )。 不同植物的种子耐热性有差异,处理不当会降低萌发率。 温汤浸种 用热水处理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可杀死在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潜伏的病原物。 热水处理利用植物材料与病原物耐热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水温和处理时间以杀死病原物而不损害植物。 棉种经硫酸脱绒后,用55~60℃的热水浸种半小时,可杀死棉花枯萎病菌和多种引致苗病的病原菌。 热蒸汽 热蒸汽也用于处理种子、苗木,其杀菌有效温度与种子受害温度的差距较干热灭菌和热水浸种大,对种子发芽的不良影响较小。 热蒸汽还用于温室和苗床的土壤处理。通常用80~95℃蒸汽处理土壤30一60分钟,可杀死绝大部分病原菌,但少数耐高温微生物和细菌和芽孢仍可继续存活。 蚜虫忌避银灰色和白色膜,用银灰反光膜或白色尼龙纱覆盖苗床,可减少传毒介体蚜虫数量,减轻病毒病害。 夏季高温期铺设黑色地膜,吸收日光能,使土壤升温,能杀死土壤中多种病原菌。 特殊颜色和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6 化学防治(chemical control) 化学防治的特点 优点:使用方法简便,效率高,见效快,可以用于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是有害生物大发生时,能及时控制危害。 缺点: 产生抗药性 杀伤天敌,破坏生态 残留污染环境 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 症状识别:斑点、萎蔫、腐烂、畸形。 水渍状、菌脓 显微镜检查:喷菌现象。 分离培养:NA培养基稀释法或画线法培养。观察单个菌落特点。 人工接种:将分离的细菌接种于寄主植物或过敏性发应植物,观察所得症状。 链霉素防治:植物病原细菌对链霉素敏感,可用于防治细菌病害。 植原体病害 植株矮缩、丛枝、小叶、黄化、花变叶 注射四环素,对青霉素不敏感。 病毒病害 无病征 症状:花叶、矮缩、坏死 检查内含体 接种、血清学诊断 复合侵染的诊断 分开病原物 鉴定侵染性 (二)非侵染性病害 病植物上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 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 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 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症状,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病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低于经济损害水平,并力求防治费用最低、经济效益最大、可能产生的对植物和环境的副作用最小。 植物病害的防治 我国的植保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利用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综合治理或称综合防治(int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