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
我国于2006年公布实施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是我国第一部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名录》实施以来对我国病原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教学、临床标本检测以及监测等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根据国际上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新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等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对2006年版《名录》进行了修订,为与《生物安全法》一致更名为《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简称《目录》)。拟将病原微生物分类与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接轨,按危害程度由高到底分为第四类、第三类、第二类、第一类。
2006年版《名录》中病毒为160种、附录6种。修订后的《目录》中病毒为167种、附录7种,其中危害程度第四类(原第一类)28种、第三类(原第二类)48种、第二类(原第三类)85种和第一类(原第四类)6种。修订的内容包括:
(1)新增12种病毒条目。其中新增危害程度第三类(原名录中“第二类”)病毒条目5种,分别为大别班达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哈特兰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019冠状病毒,以及朊病毒病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新增危害程度第二类(原名录中“第三类”)病毒条目8种,分别为博卡病毒、心病毒、库赛病毒、库巴病毒、副肠孤病毒、黑纳病毒、寨卡病毒以及对人低致病性动物流感病毒。
(2)2006年版《名录》中的松鼠猴疱疹病毒、挤奶工结节病毒、口疮病毒、兔痘病毒(痘苗病毒变种)等4种的危害程度由第三类(原名录第二类)修订为第二类(原名录第三类)。
(3)删除2006年版《名录》中5种病毒条目,分别为原名录中的“第二类的其他汉坦病毒、第二类的不属于危害程度第一或三、四类的其他正痘病毒属病毒、第三类的布尼亚病毒和第三类的其他已知致病的布尼亚病毒”。
(4)2006版《名录》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修订为“人高致病性动物流感病毒”,同时增加“人低致病性动物流感病毒”条目(第二类);“杯状病毒”修订为诺如病毒和札如病毒。
(5)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以下简称“ICTV”)第十次病毒分类报告,对原布尼亚病毒科病毒的分类地位和名称进行了相应调整。
(6)根据ICTV第十次病毒分类报告及国内通用名,修订39种病毒的中文或/和英文名称。
(7)骆驼痘病毒和登革病毒的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编号)由“UN2814”修订为“UN3373”。
2006年版《名录》中细菌类病原微生物为155种,修订后为159种,其中危害程度第三类15种、第二类144种。修订的内容包括:
(1)根据国际细菌命名裁定委员会菌名批准目录及国内通用名,修订13种细菌的中文名称,分别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原名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原名称:鼻疽伯克菌)、贝氏柯克斯体(原名称:伯氏考克斯体)、土拉弗朗西丝菌(原名称:土拉热弗朗西丝菌)、嗜水气单胞菌(原名称:嗜水气单胞菌/杜氏气单胞菌/嗜水变形菌)、杆菌样巴尔通体(原名称:杆状巴尔通体)、汉塞巴尔通体(原名称:汉氏巴尔通体)、支气管炎鲍特杆菌(原名称:支气管炎博德特菌)、副百日咳鲍特杆菌(原名称:副百日咳博德特菌)、百日咳鲍特杆菌(原名称:百日咳博德特菌)、结肠弯曲菌(原名称:大肠弯曲菌)、腺热埃立希体(原名称:腺热埃里希体)、鼻疽诺卡菌(原名称:皮诺卡菌);修订1种细菌的英文名称,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原名称: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修订2种细菌的中文及英文名称,分别为文森巴尔通体文森亚种Bartonella vinsonii subsp. Vinsonii(原名称:文氏巴尔通体Bartonella vinsonii)、土拉弗朗西丝菌新凶手亚种Francisella tularensis subsp. Novicida(原名称:新凶手弗朗西丝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 subsp. novicida)。
(2)新增危害程度第三类的细菌5种,分别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其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根据德国菌种保藏中心(DSMZ)、美国ATCC保藏中心危害程度定级以及国内、国外病例报道,统一定级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非洲分枝杆菌、山羊分支杆菌、田鼠分枝杆菌原《名录》定级为非高致病病原微生物,根据《分枝杆菌均属中文译名专家共识》,以上三种均与结核分枝杆菌为同一复合群,生物危害相同,故升级为第三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3)新增危害程度第二类的细菌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