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用法知多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而”字用法知多少 一、作为名词。“而”是象形字,甲骨文写成“”, 金文写成“”,小篆写成“而”,若人脸面两侧之“颊毛”,引申凡鳞毛之下垂者都称“而”,即“而”字之本义。可见最初的“而”是实词,音“ér”,如之切,平,之韻,日,之部。《说文》九(下)而部云:“而,颊毛也。像毛之形。如之切。”《周礼·冬官考工記·梓人》说:“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段玉裁根据《礼运正义》改“颊毛”为“须也”。中学课文无此义之例句。 二、用作代词。1、相当于“尔”。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①《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②《项脊轩志》:“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2006年辽宁高考试题出现此例)③《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④《促织》:“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表示指示,相当于“这样”“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三、用作副词。1、表示时间,相当于”不久”“才”。例如:①《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②《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此文巧妙地用了二十五个“而”字,除此例作副词外,其余二十四个“而”字均为连词)“已而”是时间副词,可译为“不久”。③“已而道平生。”(2002年上海高考试题。句中的“已而”同例②)2、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例如:“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四、用作动词。常通“如”。例如:①《吕氏春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②《新序·杂事》:“白头而新,倾盖而故。”(《汉书·邹阳传》作“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五、作为连词。“而”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之一,尤其用作连词,用处很大,用法很活。正如袁仁林所说:“‘而’字之声,腻滑圆溜,有承上起下之能,有蒙上辊下之情,惟其善辊,故不拘一处,无乎不可,一切去来、起伏、出入、周折、反正、过接,任其所辊无滞。”连词“而”是文言中使用极为频繁、用法极为灵活的虚词之一,它既可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与句子。但就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关系来看,它的作用大体有二:一是“顺接”,所谓顺接,是说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另一是“逆接”(或叫“转接”),所谓逆接,是说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其具体情况作如下分析: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①《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③《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07年山东高考试题出现此例)④《登泰山记》:“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2007年的辽宁卷、山东卷。 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例:①《鸿门宴》:“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出现此例)②《陈情表》:“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③《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①2008年的福建卷、山东卷;②2007年的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天津卷;③2006年的浙江卷、四川卷;④2004年全国卷Ⅱ、江苏卷、浙江卷。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003年全国卷作文材料出现此例)②《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报任安书》:“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005年福建高考试题出现此例)④《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①2007年的广东卷、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②2006年的重庆卷、湖南卷(另一题为翻译: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译: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山东卷、辽宁卷;③2005年的福建卷、湖北卷、广东卷、重庆卷。其中,重庆连续两年同考一句:“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4、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例:①《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崤之战》:“秦师轻而无礼。”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情况:①2008年的天津卷;②2007年的山东卷;③2006年的湖南卷;④2004年的全国卷Ⅰ、

文档评论(0)

文海网络科技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从事文档编辑设计整理。

认证主体邢台市文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30503MA0EUND17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