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线CAD大作业
基于HFSS等软件的设计仿真
班级:020914
姓名:宫晨
学号2012/6/29 Friday
一、八木天线
1.设计要求
设计一付工作频率2.4-2.5GHz八木—宇田天线,要求带内增益大13.0dBi,VSWR小于2.0,确定结构参数,给出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包括VSWR、方向图)。
2.设计分析
八木天线设计参量主要包括:反射振子长度,有源振子长度,引向振子长度,反射阵子与有源振子间距,引向振子与有源振子间距,引向振子间距。参看天线原理课本上经验公式,初步确定各项参数如下:
反射振子长度:0.55*λ
有源振子长度:0.47*λ
引向振子长度:0.44*λ(各个引向振子等长)
反射阵子与有源振子间距:0.2*λ
引向振子与有源振子间距:0.16*λ
引向振子1和2间距:0.25*λ
引向振子2和3间距:0.35*λ
引向振子3和4间距:0.32*λ
引向振子4和5间距:0.33*λ
引向振子5和6间距:0.42*λ
引向振子6和7间距:0.43*λ
即N=9的八木天线,将数据带入Matlab程序验证,结果如下
有结果可以看出,增益为13.56dB满足设计要求。
故按照以上设计参数进行仿真。
2建模仿真
本次仿真采用FEKO软件进行,添加设计变量,画图建模,添加激励,最后给出计算场。
得到模型如下:
运行仿真,增益结果如下图:
可以看到增益约为11dB,不满足设计要求,故改变模型设置,由书中介绍了解到,增加振子元数可以有效提升增益,故做出如下改动:
增加一个振子名为振子8,振子长度为0.44*λ,与前一振子间距为0.43*λ,得到效果图如下:
进行仿真,得到结果如下:
(1)增益:
(2)驻波比:
如图所示:增益为13.37dB,驻波比在谐振频率处为1.26,满足设计要求。
3小结
通过以上对八木天线的设计仿真,我发现八木天线的设计大多依赖经验公式,由于天线阵辐射电流计算复杂,故运用经验指标可以大大节省设计时间。在第一次对模型进行仿真时,结果并不与Matlab计算结果完全相符,可见Matlab是一种趋于理想的算法,而在FEKO中则会考虑到更多诸如边界条件,振子材质等等因素,这点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二、圆极化微带天线
1设计要求
设计一付工作频率为1200±5MHz圆极化微带天线,微波基板介电常数为2.2,厚度为1.5mm。要求带内增益大于4.0dBi,VSWR小于2.0,轴比小于3dB。确定结构参数,给出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包括VSWR、方向图,轴比等指标)。
2设计分析
2.1设计原理
微带天线中存在何种模式完全取决于贴片的形状和激励模型,当馈电点位于贴片的对角线上时,天线中可以同时维持TM01和TM10模,两种主模同相且极化正交,结果导致辐射波的极化方向与馈电点所在对角线平行,单点馈电的准方形贴片、方形切角贴片和四周切有缝隙的方形贴片天线等均可以辐射圆极化波。
此次仿真就是采用方形切角微带天线来实现圆极化波的。
2.2参数设置
方形切角微带天线结构示意图如下:
由公式w=c2f(εr
2.3初步建立模型
利用HFSS建立模型,得到如图:
2.4初步仿真
仿真结果如下:
S11曲线:
输入阻抗:
由图可见,很明显谐振频率不在1.2GHz。输入阻抗约9Ω,也与同轴线50Ω不匹配。故上述指标需要进一步优化。
2.5参数优化
2.5.1 对W优化
由理论分析可知,矩形微带天线谐振频率主要由辐射贴片的长度决定,谐振频率随着贴片长度的缩短而变大。故设置优化扫描项,对W进行扫描优化,如图所示:
可见,当W=82mm时,天线谐振在了1.2GHz。
2.5.2 对L1优化
又由理论分析可知,矩形微带天线的输入阻抗主要由馈电点的位置决定,当馈电点从辐射贴片中心往边缘移动时,即当L1增大时,输入阻抗也随之变大。同对W的优化操作一样,对L1进行扫描,观察可以达到匹配的L1的值,得到匹配时L1=16.4mm。
2.5.3对其他项优化及最后结果
通过以上优化,得到了满足谐振频率和输入阻抗的两个设计值,取W=82mm,L1=16.4mm。
为了很好地满足全部设计要求,在下一步优化分析时,W和L的优化范围可以分别取W=82mm~83mm和L1=16mm~17mm。
优化目标为轴比3dB, 增益4.0dBi,VSWR2.0。微调W和L1的值,得到最后结果如下:
W=82.56mm;L1=16mm;Qie=5.6mm
2.6仿真结果
按照最终优化结果建立模型:
仿真结果如下:
(1)谐振频率:1.2GHz
(2)输入阻抗:45.67+j5.36Ω
(3)轴比:1.91dB
(4)VSWR:1.16
(5)右旋圆极化增益:7.76dB
3D方向图:
综合以上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复习.doc
- 2019年大众宝来Bora原厂维修手册电路图.pdf
- 06【龙湖】—工艺工法—33321新建造体系 1 建造技术 1.8 抹灰石膏建造技术实施指引 5:抹.docx VIP
- 2024年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必修课参考答案.pdf VIP
-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一结构受力分析高中通用技术豫科必修技术与设计.pptx VIP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有答案.docx
- 比的应用解决问题(专项练习)-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VIP
-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12结构受力分析教学.pptx VIP
- 神经系统疾病医学中心建设可行性报告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