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与余生书(戴名世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pdfVIP

与余生书(戴名世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余生书 清代: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 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 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 《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 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 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 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 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 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 崖州?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 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 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 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 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 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 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 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 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 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 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 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 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标签 抒情、历史 译文 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为足下讲述滇、黔时 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 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这件事情叙述一下。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 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 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 上,两人所说的各有洋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 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 者之间将如何选择呢?从前,宋朝灭亡时,区区海岛一隅就如同弹丸黑子,不长 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弘光称帝于南京, 隆武称帝于闽越,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地方数千里,前后十七八年。按照《春 秋》的义例,岂能不如昭烈称帝于巴蜀,帝爵残喘于崖州,而致使事迹逐渐湮没 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 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菰芦山泽之间,有的人悄悄地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 所谓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 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流行不长时间,就已经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那些 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这就使得文献无法保存,凋残零 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报国和乱臣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 波之详情,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有明一代,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 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出版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 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轻率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 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又为饥寒交迫所困扰,每天都 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 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 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 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 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潜德幽光,稗官碑试等内容为史馆所没有记载的, 而这些都不能呈上,这样,要想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这个志 向,对明史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 太少,士大夫又没有写史这个念头。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 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那里,能把他找来,和我 当面讨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34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