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型糖尿病药物研究新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治疗型糖尿病药物研究新进展 一、2型糖尿病的简介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是由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1%~0.2% 超过5% 5% 95% 2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常在40岁以后起病。 2型糖尿病早期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一部分患者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和维持生命。有些早期患者进食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进餐后3-5小时后,血浆胰岛素水平不适当地升高,引起反应性低血糖,可成为这些患者的首发临床表现。 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 1)肾脏病变 2)眼病 3)心血管病 4)神经病变 5)骨骼病变 6)外周神经病变 2. 2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 遗传和环境因素 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 β细胞功能缺陷 2型糖尿病 遗传和环境因素 2型糖尿病是由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综合引起的复杂病,其遗传特点为: ②每个基因参与发病的程度不一样,多数为次效基因,可能有个别为主效基因。 ③每个基因只是赋予个体某种程度的易感性,并不致病,也不一定是致病所必需。 ④多基因异常的总效应形成遗传易感性。 ①参与发病的基因很多,分别影响糖代谢途经中的某个中间环节,对血糖没有直接影响。 肝脏靶向器官 肌肉靶向器官 脂肪组织靶向器官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在遗传因素的角度上分析,引起上述生物学过程中有关环节也可能是多种基因的多态性或突变,胰岛素抵抗是多种基因细微变化叠加效应的后果。 环境因素 摄食过多 体力劳动过少 导致 肥胖 引起 代谢和细胞因子异常 游离脂肪酸、TNF-α、瘦素、抵抗素等增加和脂联素降低以及慢性内质网应激等 抑制 胰岛素信号转到途径 β细胞功能缺陷 2型糖尿病的β细胞功能缺陷主要表现为 1)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 2)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 随着空腹血糖浓度增高,最初空腹及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代偿性增多(但相对于血糖浓度而言胰岛素分泌仍是不足的);但当空腹血糖浓度进一步增高时,胰岛素分泌反应逐渐降低。 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中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弱或消失 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削弱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早期胰岛素分泌延迟、减弱或者消失 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的比例增加 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 高血糖 高血脂 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和损伤β细胞功能 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 3 治疗2型糖尿病的传统药物 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式主要还是控制血糖的含量,使用一些降糖药物进行对血糖的调控。 1) 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美脲) 2)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瑞格列奈) 3) 双胍类降糖药(二甲双胍) 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1) 磺酰脲类降糖药 近年来研究证明磺脲类降糖药作用的机制主要有6个方面: ①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受体样结构结合,关闭钾通道,引起细胞去极化,促使电压依赖型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②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③减少肝糖原的产生 ④作用于β细胞内颗粒上的磺脲类药物的受体,使颗粒膜上的离子传导发生变化,出现排粒作用。磺脲类的基本结构是磺基与脲酰基结合决定降糖作用,而辅基的改变决定不同磺脲类降糖药作用的强度和时间。 ⑤对水排泄的影响 格列苯脲和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游离水的重吸收,可用于尿崩症。 ⑥影响凝血功能 格列齐特和格列波脲有抑制血小板黏附、刺激纤溶酶原合成和恢复纤溶活性的作用,还能降低微血管对血管活性胺类的敏感性。 自50年代以甲磺丁脲和氯磺丙脲为代表的第1代磺脲类降糖药应用以来,至今依然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90年代中期上市的格列美脲。降糖活性更为突出,且兼具胰岛素增敏作用。 格列美脲 2)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 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NSUR)的作用靶位与磺酰脲类药相同,但结合的区域不同。 代表性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瑞格列奈 3) 双胍类降糖药 双胍类 增加基础状态下糖的无氧氧化 抑制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减少肝糖输出 降血脂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 胰岛素抵抗 此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 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少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可降低餐后胰岛素水平,可以说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目

文档评论(0)

duoduoyu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