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喉痹优化诊疗方案
慢喉痹优化诊疗方案
PAGE
慢喉痹优化诊疗方案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
(1)主要症状:咽异物感、咽干、咽痒、灼热、微痛。
(2)主要体征:咽黏膜慢性充血,或有萎缩,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3)病程:病程较长。
(4)病史:可有急喉痹反复发作史,或有嗜好烟酒、辛辣食物史,或长期烟尘、有害气体刺激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慢性咽炎包括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干燥性咽炎。
(1)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咽部有如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感,常有粘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使病人晨起时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恶心;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萎缩性咽炎病人有时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
(2)体征
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黏膜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有少数散在的淋巴滤泡,常有少量粘稠分泌物附着在咽黏膜表面。
慢性肥厚性咽炎:咽黏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显著增生,散在突起或融合成块。咽侧索亦充血肥厚。
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咽黏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发亮,常附有粘稠分泌物或带臭味的黄褐色痂皮。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证
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午后较重,或咽部梗梗不利,干咳痰少而稠;咽部黏膜暗红,或干燥少津;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2.脾气虚弱证
咽喉梗梗不利或痰粘着感,咽燥微痛;咽黏膜淡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呃逆反酸,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
咽部异物感,梗梗不利;咽部黏膜淡红;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腹胀纳呆,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4.痰瘀互结证
咽部异物感、痰粘着感,或咽微痛,咽干不欲饮;咽黏膜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推荐方药:
肺阴虚为主者,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处方:玄参15克、生甘草6克、白芍12克、麦冬12克、生地18克、薄荷3克、浙贝母9克、丹皮6克,水煎服。
肾阴虚为主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处方: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6克、熟地黄24克,水煎服。
中成药:养阴清肺丸或六味地黄丸等。
2.脾气虚弱证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3.脾肾阳虚证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党参30g、白术12g、甘草6g、干姜6g、熟附子9g、补骨脂15g、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水煎服。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等。
4.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瘀,散结利咽。
推荐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减。处方:浙贝母15克、瓜蒌12克、天花粉9克、茯苓9克、陈皮9克、桔梗9克、姜半夏6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贝母瓜蒌散等。
(二)外治法
1.含漱:可选用银花、桔梗、甘草等中药煎水含漱。
2.吹药:利咽止痛中药粉剂,直接喷于咽部。
3.含服:生津利咽中药丸或片剂含服。
4.中药吸入:选用具有利咽功效的中药进行蒸气或雾化吸入。
(三)针灸疗法
1.体针:选用合谷、内庭、曲池、足三里、肺俞、太溪、照海等为主穴,以尺泽、内关、复溜、列缺等为配穴。
2.灸法:可选合谷、足三里、肺俞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3.耳针:可选咽喉、肺、心、肾上腺、神门等埋针或可用王不留行贴压。
4.穴位注射:可选人迎、扶突、水突等穴。
(四)其他疗法
1.按摩:于喉结两侧或沿颈椎双侧,纵向上下反复,轻轻揉按。
2.咽后壁淋巴滤泡增多,咽侧索增生肥厚可配合刺血法、割治法、烙治法,亦可配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微波疗法、冷冻治疗等。
3.对于咽干、咽痒、咳嗽久治不愈者可以配合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等。
(五)预防与护理
1.忌食辛辣、肥甘厚味,戒烟酒。
2.积极治疗临近器官的疾病,预防诱发本病。
3.导引:如吞金津玉液法。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