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科学素养的情境、目的、内涵分析及启示.doc

科学素养的情境、目的、内涵分析及启示.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科学素养自1958年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对这一重要概念的解释呈现分散泛化的趋势, 弱化了对科学教育的指导功能。本研究梳理了20世纪50年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科学素养概念产生的情境及内涵,分析出科学素养内涵具有情境性、宽泛性特质,合理处理 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关系的原则,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科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科学素养,情境,内涵,启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BIA200210);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8GA006) 一、研究背景 “科学素养”一般指“公众关于科学应该了解的知识”。在美国通常被称为“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在英国通常被称为“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在我国通常被称为“公民科学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其内涵不断丰富,呈现分散泛化的趋势,弱化了对科学教育的价值定位与 指导功能。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发起的“2061计划”现任项目主任德波尔指出,“尽管人们一致认为 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科学素养,但是由于科学素养的内涵尚未达成一致,科学教育的目标往往模糊而不确定”。 [1]英国科学教育学会主席、国际著名科学教育专家温. 哈伦在其著作《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中也提到:“科学素养这一术语过于宽泛,以至于它的含义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2]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荣誉教授罗伯特指 出:“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伞形概念,涵盖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一切内容,但又无具体所指”。 [3] 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科学素养促进国际中心主任米勒曾于1983年在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出版的特刊《代达罗斯》发表了“科学素养:对概念和经验的回顾”一文, 指出科学素养是一个社会性质决定的概念,其内涵依时间、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群体的不同而变化。 [4]罗伯特教授也认为,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自 然科学本身及其过程,可以看作科学的内在本质;二是与科学相关的情境。 [3]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科学素养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中的目的与内涵,以明确当下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学教育的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对科学素养进行界定的主要有学者、国家和国际组织三类主体,本研究主要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官方政策文本 或研究报告中的科学素养定义进行探讨。 [5] 二、科学素养的情境、目的和内涵 1.20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概念起源于美国。二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军事对峙,科学团体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防的巨大价值,而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 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成立伊始就意识到“科学进步需要获得公众对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的支持”。 [6]1958年6月,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教育状况的报告,建议美国为了应对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挑 战,培养充足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是关键,但同时也需要接受过良好教育理解科学事业的公民,“我们不能接受科学家处于知识孤立和隔绝中,人们对他们的想法 毫不理解”。 [7] 1958年10月,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在《教育领导》上发表了“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率先使用“科学素养”一词作为科学教育的 目标,并解释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 [8]1964年,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NSTA)指出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 该“了解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科学发展需要的文化条件,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9] 可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科技、培养科技精英人才的需要,这一时期倡导的科学素养实际上是一名职业科学家从 事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伦理。这一目标很少涉及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忽略了个人发展需求。 20世纪70年代这一目 标逐渐失去了阵地,转为强调科学的实用性和民主价值。 2.20世纪70~80年代初期的科学素养 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萧条造成中学毕业生失业率上升,许多国家引发了“校园风暴”的学潮,年轻人产生了反主流文化倾向,促使国家重新关注青少年的个 人发展和社会适应;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科技进步和经济

文档评论(0)

资源共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4202023000001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