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用气候学概论
第一章 绪 论
应用气候在国际上称为气候应用(Climate Application),其内涵是一致的。应用气候学是利用气候学的理论,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气候影响的一门实用科学。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气候能够促进或阻碍人类的活动。气候变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应用气候学的研究就是充分应用气候的有利一面,以最小的代价,减少气候造成的损失。对规划和设计人员以及企业经营者说来,应用气候能够减少气候灾害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应用气候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但农业生产、水力资源、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交通通讯和人类居住环境和卫生以及商业等最易受到气候的影响。应用气候就是要了解各个领域和气候间的关系,明确其易受气候影响的关键环节,研究不同的气候价值(指标值)。这类研究还包括了气候极端事件,也就是对正常气候来说为非典型气候系统状态对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而根据这些研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御其破坏性。
世界气象组织(WMO)的世界气候计划(WCP)中的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指出:气候应用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提高其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使环境不受破坏。
第一节 应用气候学的历史
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进程中,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非常重要。气候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一直都在促进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和丰富了应用气象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为人们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所需要,而且也为气象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下分几个方面简述。
一、农业气候
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因而从古代就留传下来一些论著。秦代《吕氏春秋》、西汉的《汜胜之书》,后魏的《齐民要术》,南宋的陈敷《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等。这些著作中都对天时和气象条件作了专门的叙述。
如《吕氏春秋》的《审时》篇,有“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就是说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气候是最宝贵的因素。该篇还对一些作物得时和失时作了陈述,最后总结出:“……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茎相若,称之得时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肌。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肢)变强,气不入,身无苛(病)殃。”这说明农业生产顺着气候规律可以得到好的收成,而且籽粒饱满。
与气候紧密联系的天文和农业。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二十四节气远在春秋时代的《左传》一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利用圭表测日影方法的观察记载。有了两分两至这四个节气,这对农业生产安排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其间相隔3个月左右,必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到秦时,《吕氏春秋》中有十二纪(即12个月),每月中记有立春、春分(日夜分)、立夏、夏至(日长至)、立秋、秋分(日夜分)、立冬、冬至(日短分)等节气名称。此外,在一月有“蛰虫始振”,二月有“始雨水”,五月有“小暑至”,七月有“白露降”,九月有“霜始降”等记载。西汉时期淮南刘安著《淮南子》一书的天文训篇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完全相同。二十四节气渊源流长,主要是它已成为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一年中气温高、低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一年中降水形式;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了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了春季气温回升、天气晴朗、土地解冻,蛰伏地下的昆虫开始出土活动,夏季麦类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气温继续升高有芒的作物成熟等。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能够表示一年中冷暖雨雪的情况和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特征,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
西汉《汜胜之书》是总结当时黄河中下游农业技术的书。如“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对保水保墒有:“冬雨雪止,辄以(物)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
对防霜的措施有:“植禾,夏至后八十、九十El,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霜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檗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
《齐民要术》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书中记载的早作的耕作和谷物栽培方法等显示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如:“春雨难期,必须借泽,蹉跎失机,则不得矣”。“四月亢旱,不浇则不长,有雨则不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