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受力特点和结构概念设计
2
一、高层建筑结构上的荷载与作用
竖向荷载
恒载
楼面、屋面活载
1、组成
自重(尺寸、密度)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第1页/共49页
3
2、活载的不利布置
☆活载占竖向荷载比例小(10 20﹪)
简化计算
☆支座处内力与最不利布置结果接近
梁跨中弯矩偏小(调整1.1 )
☆楼面活载 2,需考虑最不利荷载位置
逐跨布置
最不利荷载位置
满布荷载
第2页/共49页
4
风荷载
1、定义:
风遇到建筑物时,在其表面产生压力或吸力,这种风力作用称为风荷载。
2、风载标准值:
☆基本风压w0:
按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不小于2
特别重要建筑,按100年重现期采用( )
第3页/共49页
5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高度
地貌及周围环境
(地面粗糙程度)
A类:
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类:
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较稀疏的
乡镇和城市郊区
C类:
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
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P14表
第4页/共49页
6
山区:
考虑地形修正系数η
对山峰、山坡顶部B处:
K:系数 山峰;山坡
tgα:迎风面坡度 tgα≤
Z:建筑物计算位置离建筑
物地面高度 Z≤
第5页/共49页
7
山峰、山坡其它部位:
取A、C处: ηA =ηC=1
AB、BC处η值线性内插
山间、谷地等闭塞地形:
η = ~
与风口一致的谷口、山口:
η = ~ 1. 50
第6页/共49页
8
☆风载体型系数μS
建筑物表面所受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
一般沿高度近似矩形分布
第7页/共49页
9
房屋结构 H 30m 且H/B
高耸结构 T1
☆风振系数βZ
风压
t
实际风压
稳定风压
(平均风压)
波动风压
(动力效应)
静力问题
βZ
考虑范围:
第8页/共49页
10
如何考虑:
φZ : 振型系数
ξ : 脉动增大系数(地面粗糙度、 w0 、 T1 )
Z : 振型计算点距室外地面高度
H : 房屋总高度
φZ =Z/H
v : 脉动影响系数
(地面粗糙度、高宽比 H/B 、 H)
B : 迎风面宽度
第9页/共49页
11
3、风载组合值、频遇、准永久值系数:
0
4、总风载:
☆ 建筑物各表面风载的合力
☆ 为分布荷载,沿高度变化
大小 :
n:外围面数
Bi:第i个表面宽度
αi:
αi
第i个表面法线与风载作用方向夹角
作用点 :
各表面风载合力作用点
☆ 压为正、吸为负
第10页/共49页
12
5、局部风载:
☆迎风面及房屋侧面宽度为1/6墙面宽度的部分:
迎风面:
侧面:
☆阳台、雨蓬等悬挑构件:
第11页/共49页
13
地震作用
1、定义:
☆ 运动传递
结构产生位移、速度、加速度
☆ 惯性力
惯性力属间接作用,故称地震作用
偶然作用、其效应有内力和变形
加速度
地面运动
地上建筑结构运动
惯性力
水平地震作用
竖向地震作用
第12页/共49页
14
2、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一水准 —— 小震不坏
众值烈度:50年超越概率约为63%
结构处于弹性状态,不受损或不需修理
☆第二水准 —— 中震可修
基本烈度:50年超越概率约为10%
允许轻度损坏,一般修理可用
☆第三水准 —— 大震不倒
罕遇烈度:50年超越概率约为2~3%
允许结构构件屈服、破坏,但不倒塌
第13页/共49页
15
☆ 第一阶段:
为小震作用下的结构设计(弹性计算方法)
用小震作用计算结构弹性位移、构件内力
截面配筋(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结构变形验算
截面承载力抗震验算
抗震构造措施
3、两阶段抗震设计法:
第14页/共49页
16
☆ 第二阶段:
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层间变形超过允许值,应修改设计
高度较大,或超过最大适用高度的建筑
第15页/共49页
17
建筑
类别
建筑重要性
抗震措施
地震作用
计算
特殊设防类
(甲类)
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的
提高一度
高于本地区
重点设防类
(乙类)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的
提高一度
(9度适当
提高)
原设防烈度
标准设防类
(丙类)
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原设防烈度
原设防烈度
适度设防类
(丁类)
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适当降低
(6度不降)
原设防烈度
4、抗震设防类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