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统编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统编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自主欣赏课文。该单元以“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为主题展开。《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古代散文,被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其感人至深的哭诉读之难忘。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在文体上,它属于祭文,采取的抒情方式“寓情于事”,语言形式上破骈为散,边泣边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或通过讨论理解稍有难度的文言文;此前学过的《陈情表》一样,《祭十二郎文》也围绕着一个“情”字。但是这是一篇祭文,学生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理解存在难度。因此教学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并抓住语气助词“邪”“也”“乎”“矣”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熟悉并掌握文言字词句。 2.体会作者抒情、叙事相结合的散文创作方法。 3.品味语言,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4.感悟作者对十二郎的痛惜怀念以及中国祭文所传递的亘古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叙述中抒情的艺术,体会复杂深沉的多样情感。 难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引导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导学——挖空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与学生交流“别离” 人世间有很多离别瞬间,令人悲痛欲绝。例如2022年3月21日,东航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解体,目前还在全力搜救。文人笔下有许多离别,你记得哪些? 柳永别离,有了与知音生离的黯然神伤的《雨铃霖》;苏轼别离,有了与爱妻死别后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韩愈与爱侄一场别离,于是有了用至情写就的至文——《祭十二郎文》。 2.板书课题 3.解题质疑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用骈文的。 惯用格式: ①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 ②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 ③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 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 二、阅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读准字音与节奏 1)出示导学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 3)展示学习成果 2.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要求:勾画表时间的关键词。 1)听朗读录音 2)学生圈点信息 3)展示学习成果 4)精讲点拨 预设: 表时间的词语:少”“年十九“去年今乍今“自今以往”。 第一部分(开篇——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昔日生离 第二部分(呜呼——其然乎?其不然乎?):如今死别 第三部分(今吾——结尾):今后打算 小结:文章按照“昔日——现在——未来”时间顺序叙事,叙述了与侄儿的昔日生离,如今死别,今后打算,叙事抒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二)品“昔日之情” 1.作者叙“昔日生离”时,回忆了与十二郎间的哪些事? 1)出示导学问题,并任务分工 2)同桌互助学习 3)展示学习成果 预设:幼时为伴、三别三会、书信往来。 2.往事追忆中,寄予作者哪些情感? 提示:抓抒情性关键语句。 1)出示导学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3)展示学习成果 4)精讲点拨 预设: ①幼时为伴:身世之悲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三别三会:宦海沉浮、追悔之情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补充: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但多次应试落第;25岁考中了进士,但仕途一直不顺;29岁时步入官场,但一直辗转迁徙,四处漂泊;写此文前官至监察御史,却因议赈关中早灾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 解读:韩愈本来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事业未成,功名未就,生之痛苦自不待言。三会三别及表现作者宦海沉浮、仕途不顺,又表达了作者对情同手足的子侄十二郎的意外辞世使韩愈追悔莫及。悔为求斗斛之禄辍汝而就,悲己与悲十二郎便合而为一了,悲痛之中又蕴含了自身的无限酸楚。 ③书信往来:人生无常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三、课堂总结 文章通过对家庭、身世以及生活往事的回忆,倾诉了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家境零落、宦海浮沉、人事无常的深沉慨叹。抒情与叙事相结合,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哀家族凋落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