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传文第五章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zhào丁肇中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1974年,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并因此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解 题格物致知:格,推究,探究。致,求得。?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作者的观点。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准字音瞭望( ) 缅怀( ) 埋没( )儒家( ) 激变( )彷徨( ) liàomòmiǎnjīpánɡ huánɡrú根据解释写出适当的词语。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3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4、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一帆风顺彷徨活动一:整体感知1.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2.阅读全文,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提出问题(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12 )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具体分析(13)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得出结论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读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5.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要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5.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事实论据举例论证活动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是因为:①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认为,在学术研究和个人行动中,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在面对激变的世界时,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为什么丁肇中能发现J粒子?是因为——他对于科学真理有着怀疑探索求真的精神,他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他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证明自己的想法……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实验精神”论证语言活动三:品析语言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除,为什么?①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明确:“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往往”,说话就绝对了。论证语言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除,为什么?②“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明确:“大都”表示大多数,并非全部。去掉“大都”,就不合符实际情况了。论证方法2.本演讲稿除了举事例论证,还有引用,引古语,这叫“引证”。在文中找出来,体会其作用。道理论据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 语文模拟试题(一).docx
- 2022八省八校第二次模拟作文“承受”范文及写作素材.docx
-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美的认知”(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示例).docx
- 高考英语二轮复习备考:完形填空原创练习5篇.docx
- 高考英语学习提升课堂:高考阅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高频命题点.docx
- 高考英语学习提升课堂:高考阅读理解对“旧事物”的考查.docx
- 高考英语学习提升课堂:虚拟语气在读后续写中的运用.docx
- 高考英语学习提升课堂:常做定语或状语的形容词短语.docx
-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重点把握高考作文备考的四个角度.docx
- 高考作文模拟升格导写:自强不息,逐光而行 (附:问题诊断及升格范文).docx
- 备考上海中考记叙文复习之语句的赏析课件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pptx
- 短语结构及练习课件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pptx
- 《北冥有鱼》(知识梳理)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大道之行也》(知识梳理)-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马说》(知识梳理)-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虽有嘉肴》(知识梳理)-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梳理)2022年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解析版).docx
-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原卷版).docx
- 2022年河南省新乡市名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