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珊娜;lu;;歌曲情绪?;在唱法上,多用民间本嗓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歌曲当中的阿拉巴马、路易斯安纳州这些都是美国的地名,Alabama阿拉巴马州名称来自印地安语,其意义为:“披荆斩棘”。Louisiana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国的一个州,盛产石油。五弦琴也叫做班卓琴(banjo),有一个圆形的琴身,一个很长的琴颈以及五条琴弦。它的上部形状有点像吉他,下部形状有点像铃鼓,用手指或者拨片弹奏。;由作者自撰歌词的《 苏珊娜》完成于1847年。同年9月11日在匹兹堡的“雄鹰沙龙”上首次演出后,便逐渐风靡全国。翌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活泼的歌直奔加利福尼亚的。后来这首歌曲又飘洋过海,传遍了整个世界,一直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这首音乐不仅好听,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美国的阿拉巴马洲生活着两个美国小女孩,一个叫爱丽丝,一个叫苏珊娜,她们俩个非常要好,通常都是爱丽丝边弹着五弦琴边唱着歌,苏珊娜就在她旁边翩翩起舞,两个人每天都生活得非常开心,可是有一天,苏珊娜很伤心的告诉爱丽丝说她要离开这个城市了,要和父母在很远的路易斯安纳州生活了,两个人难过的分离了。许多年过去了,两个人都长大了,爱丽丝因为太想念苏珊娜了,就带着她的五弦琴不远千里的来到路易斯安纳州找到了苏珊娜,两个人又再次边弹边跳起她们小时候的歌曲!;这支歌的产生经过据说是:当时在匹兹堡担任仓库点收员的福斯特,发起并组织了一个业余男声五重唱团。其中有位团员的妻子叫苏珊·肯脱莱脱,相貌十分美丽动人,除了一头金色的卷发外,她爽朗、活泼、直率的性格也非常惹人喜爱。作者福斯特正是以此为灵感,创作出本曲的。歌中表达了主人公对苏珊娜的刻骨铭心的爱。为了这份爱他可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了爱人黄土埋身也心甘情愿。他远离家乡,四处寻找心上人,冒着酷暑顶着烈日心却像冰一样的冷,但此心不变。 ;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美国作曲家,以歌曲创作为主,自学而成。生于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作有《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神》、《苏珊娜》、《老黑奴》等二百首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 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苏珊娜》是福斯特最早写的一首歌,像福斯特的许多歌曲一样,这首歌也是写化装黑人乐队表演的。一夜之间,这首歌就引起轰动——成了立即流行的“民歌”,也是淘金热时期涌向西部的开发者们最喜爱的一支歌。 ;结束了;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