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章节知识点精讲精练 板块运动、地形和地形图.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章节知识点精讲精练 板块运动、地形和地形图.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 板块运动、地形和地形图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大陆漂移学说 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的“泛大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力的作用下,“泛大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在较重的软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2.“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1)地形证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另外两岸的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经连接。 (2)化石证据:舌羊齿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 (3)气候证据: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极洲发现大量的煤矿,在印度发现古代冰川。 二、海底扩张学说 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在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海底扩张学说”,其理论是在大洋中部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涌上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推开,而洋壳上方的陆地板块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以分成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注意点:(1)没有大西洋板块;(2)大洋洲处在印度洋板块;(3)太平洋板块全是海洋。 3.板块边界的生长和消亡 (1)形成生长边界(即板块张裂的地方)的两种情况: ①板块张裂的地方在大洋中,由于海底洋壳比陆地陆壳要薄,所以岩浆涌出冷却形成海岭,如大西洋的中间由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形成了一个大洋中脊。 ②板块张裂的地方在大陆上,由于陆地陆壳比海底洋壳要厚,所以很少有岩浆涌出,所以会形成断层、裂谷,如从非洲南部的赞比西河口一直延伸到红海、地中海的东非大裂谷,当然也有少量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 (2)形成消亡边界(即板块碰撞挤压的地方)的两种情况: ①陆地板块和陆地板块的消亡边界,将形成高大的山脉,如阿尔卑斯山就处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②大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的消亡边界,如果是在大洋板块的一侧将形成海沟,如果是在陆地板块的一侧若是在海里就要形成岛弧,若是在陆地上就要形成山脉,如亚洲东部的一系列岛弧和贯穿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四、地形的类型 1.海拔是指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2.陆地地形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五类地形。 (1)丘陵的地面起伏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200~500m),相对高度小,如浙江的建德、淳安、桐庐等县市就属于丘陵地带。 (2)平原的地面宽大,起伏较小,海拔较低(200m以下),相对高度小,如我国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浙江的杭嘉湖平原等。 (3)山地的地面起伏明显,海拔高度较高(500m以上),相对高度较大,如浙江的天目山。 (4)高原的顶面平坦宽广,起伏小,海拔较高(500m以上),相对高度较小,我国最典型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5)盆地的周围是山脉,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我国有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大盆地,浙江有金衢盆地等。 3.不同的地形类型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我国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五、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各种地形状况的等高线分布情况:山顶的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反之则为洼地;鞍部的两条等高线与凸出部位相对应;等高线重叠处为峭壁或断崖;山脊的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的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陡坡的等高线较密,缓坡的等高线较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用橡皮泥或马铃薯等材料做一个山峰,在山峰的不同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依次画上等高线,再把每一条等高线投影画在白纸上,即可制作成一个等高线地形图。 六、引起地形变化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能量巨大,能在顷刻之间改变地形地貌,从而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内力作用的形式有地壳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和张裂、地震和火山等,如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增高、渤海岩层的下沉、华山的断层、台湾海峡的变迁等。 2.外力作用的特点是缓慢且

文档评论(0)

zhyxk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