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体系建设的“道”与“术”“道”与“术”的关系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体系?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第二部分怎样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第三部分第部分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体系?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西方的课程观点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课程内涵的发展课程即教材01课程即活动02课程即经验03课程即教材——夸美纽斯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课程即活动——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课程即经验——泰勒“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四要素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文化课程活动课程课程形式实践课程隐性课程三级课程的关系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介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指由国家授权,地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学校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以研究的态度看待课程课程和课程体系的关系 什么是课程体系?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者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什么是课程体系?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者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课程体系的三个特征一定有要素,有组成的东西;这些要素之间要有一些联系,而不是孤立的;这个体系要发挥一定的功能。 什么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 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课程体系建设所要解决的问片化分散化割裂化割裂化第部分为什么要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二学生课程的指向课程最终要回归于学生,服务与学生,发展于学生。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核心素养的提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 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在世纪之交达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高度。1999年初,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把重点放在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上。同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在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位置。国务院也在2004年提出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靠什么?就要靠丰富多彩,立体化、综合性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的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保证了学生发展的质量课程开发建设是学校特色建设、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这导致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设计和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及其相应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处于缺位状态,使得大量的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末被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其教育功能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家长把课程资源主要定位于教科书及其配套的同步练习、强化训练等辅导资料,造成课程资源的来源单一,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扩展。各种校内外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也十分突出。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我们陈旧的课程资源观有关,与受到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过于关注应试资源有关,更与我国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非常薄弱的状况有关。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儿童、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将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从以教学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学校的课程建设有两大转向以课程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心 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 而育人目标的上位是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 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课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