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文献学教案——版本.pptxVIP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编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第一章 何谓版本?《论衡·量知篇》说过: 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qiàn ,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曾就《春秋经传集解序》所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加以分析指出: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 容数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可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书于策。“方”和“版”,是同样的东西。《礼记·中庸》所云:“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方指较大的木版,策指较大的竹简。《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版,判也。”“牍,书版也。”版的本义,原指木片。但是用竹简、木牍写书,所容字数,究竟有限。如果记载详细事物,抄写丰富篇章,古人同时又使用了缣帛。早在《论语》,便有“子张书诸(之于)绅”的记载;《墨子》也有“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话,可知周末记载文字的工具,已经是简牍和缣帛兼用了。古人用缣帛记事、抄书,长卷里面必安一木轴,以利收捲。捲字本只作卷,古音读与衮同(如“龙卷”即“龙衮”),今人称卷物为衮,即古代遗语。书的称卷,实起于此。那时一卷书,正和今日书画家所藏手卷的形式一样,古人就称为卷轴。许多卷轴积存在书架上,轴头都是露在外面的。这轴头,便是所谓“本”。《说文》:“木下曰本。”“本”的原义,和“根”相同。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木轴而言,可以称根,也可称本。那末,“版”的名称,原于简牍;“本”的名称,原于缣帛;是确无疑义的了。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的通名。自从有了雕版印刷术以后,许多人习惯用版本二字作为印本的代称。有如叶梦得《石林燕语》云: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误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葛祐之《齐民要术序》云:此书乃天圣中,崇文院版本,非朝廷要人,不可得。王明清《挥麈zhǔ录》云: 蜀中始有版本。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尹少稷日能诵麻沙版本书厚一寸。朱熹《上蔡(谢良佐(1050──1103), 北宋学者。)语录跋》云:熹初到括苍,得吴任臣写本一篇,后得吴中版本一篇。像这一类直称印本为版本,在两宋时已盛行了,他们所称版本,乃对写本而言,是专指雕版印成的书。和“版本”二字的原意虽不相符,但是约定俗成,也就相沿不改。并且由原来单纯的书本名称,一变而为学术界的术语了。于是出现了“版本学”的专门研究,成为校雠学的内容之一。宋人刻书,也经常采用多种版本去校勘一书。《石林燕语》卷八所谓“宋景文(宋祁)用监本手校《西汉》,末题用十三本校”,便是一例。至于公私书目,著录群书,尚未标明什么版本。到南宋时,尤袤的《0032%20遂初堂书目.djvu遂初堂书目》,才开始提到不同的版本。 重视版本和讲究版本的风气,开始于南宋,而大盛于清乾、嘉时。尤氏《遂初堂书目》中所登载的版本,一书多到许多种。例如有成都石经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等名目。同时,岳珂刻《九经三传沿革例》时,其家塾中所藏不同版本,一书竞有达到二十三种之多的。 到了明末清初,编造书目的,才着重提出宋版元版的名称。李鹗翀chōng的《得月楼书目.jpg得月楼书目》,开始注明某书是宋版,某书是元版,某书是抄本。而季振宜的《沧苇书目》,钱曾的《述古堂书目》,徐乾学的《传是楼书目》,才列宋版、元版为专名。但他们还没有详载某书刻于何时何地,一叶多少行,一行多少字,以及字形大小,墨色浓淡。和后来赏鉴家们之所为,有所不同。清乾、嘉时,于敏中、彭元瑞等,先后奉命编撰《天禄琳琅书目》,将宋版、元版、明版、影宋本、抄本,各从其类,分别叙列。乃至刻于何时何地,何人收藏,盖有何印,都一一记载,加以考证。这便是官家藏书目录讲究版本的开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于是私人藏书之家,相率以宋刻元刊相矜尚。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论述当时藏书家的流别有云:得一书必推求本源,是正得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士震是也。次则辨其版片,注其错讹,是谓校雠家。如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范氏(钦)之天一阁、钱塘吴氏(吴焯/z/pyjs/?py=zhuo1zhuō)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是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乌镇鲍处士廷博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之钱景开(钱时霁)、陶五柳(陶珠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贾是也。第二章 雕版印书,当溯源于石经雕

文档评论(0)

a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章节测验不包含期末考试,题库具有时效性,请留意文档上传时间;课程会更新,有更新请留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