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工业内迁史幻灯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讨论组:牟俊豪 朱恩杰 田桐 姚宗宇 时间:2017年5月15日 讨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探析 抗战工业内迁之缘由 (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 1、历史渊源 中国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和通商口岸的布局 方便了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便利了交通运输、销售产品、招募工人等。(资本逐利的结果) 致命弱点:大规模中外战争的首要攻击目标 地域 工厂数占比 资本额占比 工人数占比 江浙闽粤鲁 70.75% 70.49% 76.99% 上海 31.39% 39.73% 31.76% 参见徐盈:《中国的工业》(《大公报》1939年3月11日) (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 2、九一八事变后的变局 国民政府态度的改变 1932.11 国防设计委员会—对川、湘、赣等内地省份的资源调查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五年建设重工业计划 全国铁路网的修建 (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 2、九一八事变后的变局 国民政府态度的改变 1932.11 国防设计委员会—对川、湘、赣等内地省份的资源调查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五年建设重工业计划 全国铁路网的修建 日本蚕食中国计划的推进与全国范围内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趋势)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 3.七七事变后的现实背景 国民政府为保存国家经济实力,大抵支持内迁。 确立内迁领导机构、颁布鼓励内迁的法规、提供经济支持。 局限:实行有限的搬迁、地方政府存在不配合的情况 民族资本家为保存和发展民族经济、爱国抗日寻求出路。 近代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实业救国) 阻力:①不愿以家业与员工冒险;②以英美租界为避风港;③对持久战没有深刻认识,以及一二八事变的“历史经验” 民生轮船公司 卢作孚 林继庸 抗战工业内迁之概况 (二)民族工业内迁概况 1、迁移时间及规模 时间:1937年七月至1940年年底 迁移规模:沿海地区内迁工厂公448家,物资达 79000余吨,工人13000余人。 2、迁移方向 (1)由沿海迁往湖南、重庆、四川 (2)沿海迁往所在省内地 (3)山西迁往陕西、四川 (4)广东迁往广西、湖南等地 到1941年底,根据国民政府财经部的报告,由沿海成功内迁的企业共452家。 3、迁移过程存在的问题: (1)迁移仓促,准备不足。 (2)部分企业内迁意志不坚定,徒增行程成本。 4、艰难的过程: 军事形势紧张,路途艰难; 迁移仓促,往往都是冒着炮火拆卸机器设备、运送物资。 抗战工业内迁之意义 (一)完善了近代工业布局和工业体系 抗战中国部分后方工业 机器 冶炼 电气 化学 纺织 其他 重庆 159 17 23 120 62 48 桂林 17 4 8 8 23 7 昆明 11 6 7 25 18 13 贵阳 6 1 0 7 1 3 西安 12 0 1 19 15 10 为国民政府抗战打下了经济基础 大量精华民族工业尤其是机器工业的内迁为新工厂的建立提供了机器,有力的推动了抗战时期新工厂的扩建 位国民政府抗战提供了资金和武器弹药上的支持 为大量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稳定了社会秩序。 推动了大后方的建设 1.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民族工业内迁推动了大后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3.民族工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的人才,并进一步改变了当地落后的观念 战时工业厂区的现状及保护 以重庆近郊工业为例 概括 战时迁渝的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半岛近郊四周的南岸、江北、西郊、大渡口等地,在不到 100 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内,集中了全市工业总产值 80% 以上的企业,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企业成为重庆城市工业发展的主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抗战时期在“两江四岸”建成的几个大型重工业企业,现都处在主城的中心位置,不仅造成产地与原料、燃料以及消费等多环节的严重脱节,更直接成为今天中心城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初步变迁 随着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2002 年重庆市制定了“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的战略规划,将主城区内具有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企业有计划地搬离主城。作为老工业基地,随着工厂搬迁和转型,重庆城市中遗留下的老厂区,如江北滨江路沿线、南岸铜元局以及化龙桥等工业片区,已迅速被焕然一新的高楼所代替,原有的场所空间消失殆尽,而这种割裂了城市发展历史纽带的更新方式,最终带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象。 * * *

文档评论(0)

78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春市海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781MA52HUKW1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