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图与等高线;中国地图(政区版) ;一、地图三要素:方向;3.有经纬网的地图:依据经纬线判断方向,经线定 ,纬线 。 ;;; 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山脉、河流、城市、铁路等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称为图例;地图上的文字说明,称为注记。;;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表示:
;;;;B;;结论;;①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
②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
③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 ;
④原比例尺缩小1/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其中①②③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3/4。; 某图比例尺为一万分之一,如将其扩大一倍,新图比例尺为( )
A.五千分之一 B.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米
C.1:1000 D.1:20000
;;;;;1.若甲、丁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0千米,要在边长为1米的图幅中完整绘制该区域图,所选用的比例尺约为( )
A.1∶30000 B.1∶2000
C.1∶40000 D.1∶20000;3.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图幅面积是原来的( )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某图比例尺为一万分之一,如将其扩大一倍,新图
比例尺为
A.五千分之一 B.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米
C.1:1000 D.1:20000
; 周长40厘米,宽为30厘米的图纸绘制下列国家政区图,比例尺最大的是( )
A.澳大利亚 B.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A;(2019调研)小明在纸上绘制了他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学校长500 m、宽240m)。每周一全校师生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仪式。据此完成1~2题。;(2019调研)小明在纸上绘制了他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学校长500 m、宽240m)。每周一全校师生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仪式。据此完成1~2题。;等高线地形图;;;;CADB; 2、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是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M、N、P、Q 四???数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A.P、Q 一定相等
B.M、N 一定相等
C.P、M 一定相等
D.Q、N 一定相等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不可能是
A.328 m B.228 m
C.128 m D.28m;;1.约占该国面积4/5的地形为(?????)
A.平原和盆地 B.丘陵和盆地
C.平原和丘陵 D.高原和山地
2.该国的农田应主要分布在(?????)
A.中部和西北部 B.北部和西部
C.中部和东北部 D.中部和南部
3.该国灌溉农田的水量相对较大的时期
在(?????)
A.夏季和秋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春季和夏季;;;1.下图中的数字表示地形的部分,下列选项中,地形部分名称排列与
图序相符的是(?????)
A.①山峰②山谷③山脊④盆地 B.①山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谷
C.①鞍部②山谷③盆地④山峰 D.①盆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峰
2.下图四幅地图中的虚线部分,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几种特殊等高线图;1.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图示区域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A.新月形沙丘
B.滨海沙滩
C.三角洲平原
D.山地梯田;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局部地貌的
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不可见。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图示地貌可能是( )
A.风蚀蘑菇 B.沙丘
C.火山口 D.冰蚀湖
3.图中Q等值线的数值为( )
A.711米 B.712米
C.713米 D.714米;以下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 )
A.调锥 B.洼地 C.蘑菇状 D.柱状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海浪侵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