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语趣谈四则
一、“刀笔吏”是什么人
曾经在《大河报》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刀笔吏”的由来,阐述得
很好,但是却忽略了 “刀笔吏”的特殊用法。因为,在古代人们还往往将讼师
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
“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
化小、小事化了。
《清稗类钞》“狱讼类”有数篇关于刀笔吏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刀
笔之锋芒。书中有这样 一个故事,苏州有位名叫陈社甫的讼师,善写状子。他
的同乡王某曾借钱给一个寡妇,但是寡妇好久没有还钱,王某就数落了她一顿。
寡妇十分羞愧,回到家里后越 想越不是味,于是在雨夜来到王家门口上吊自杀。
陈社甫听了王某的叙说后,索取五百两银子;并让王某给寡妇换双干净鞋,然后
写了一张状纸,其中有这么一句: “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双
足何以无泥?”意思是说,一个弱女子,如何能一个人在那么高的地方自尽?更
何况,夜里本来下着雨,为何这个女子的 鞋子上却没有泥巴?当地官员看后,
觉得状纸中所说的事情根本不可能,于是仅仅判王某买副棺材了事。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解析有过
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yà)的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
虽然也有一些刀笔吏既能坚守自己道德底线又通晓律例,但是更多的刀笔吏为了
谋求胜诉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当事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所以“刀笔
吏”的名声并不是很好。
二、“长袖善舞”不跳舞
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一般戏曲
服装上的水袖,长度仅为五十多厘米。作为主要表演手段时所运用的,是特制的
长袖, 一般长约一米,宽六十余厘米。在欣赏戏剧时,往往看到演员们常运用
以大幅度的形体动作,配合着冲袖、甩袖、翻袖、转袖等功法,完成了一个个高
难度的技巧表演,借以表达愤怒、忙乱和激动等不同的感情。在戏曲中的许多剧
种里,不管是京剧、豫剧、越剧等等,演员水袖功夫如何,往往代表着其表演水
平。
但是,我们绝不能把戏曲演员精湛的水袖表演称之为“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一词语出《韩非子·五蠹》,原句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意思是说,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
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范雎、蔡泽两
人的传记时曾引用过这个词语。
1
因为两人都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所以他们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
战国时代,辩士并不少,但像这两人一样能相继取得秦的信任而为卿、相的也不
多见。所以,司马迁评论道,韩非子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确是有理!
意思是说,范雎和蔡泽两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
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辩才。对这两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的行为有所讽刺。
而在一些报刊上,很多文章运用“长袖善舞”,都忽略了其中包含的贬义。
比如:“问题是,纵使石油外交长袖善舞,在诸多地区取得合作开发等方面的突
破,在国际石油政治的挤压之下总量也依然有限。”(《21世纪经济报道》2004
年10月 13日)另外还有“货币政策如何长袖善舞”等标题,都是误用。
三、“捉刀”“捉笔”意不同
现实生活中,时常有人为了考试能顺利通过,就找人替考。这种现象是严重
的作弊行为,当然会引起大众批评。有人评论:“自己考不过,就找别人捉笔,
实在可耻!”批评得很对,但是,这里的“捉笔”却用错了,这是不清楚“捉刀”
和“捉笔”的意思,把两者弄混了。
“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容止》。说的是曹操有个名叫崔琰的武官,
字季,长得仪表堂堂, 胸前长须飘飘,更显威武不凡,连曹操都常认为自己相
貌远不如他。有一次,匈奴派来的使者要见曹操。曹操为了让外国使者见而敬畏,
就叫崔琰冒充他代为接见。 接见时,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时更有精神。
曹操自己却持着刀,毕恭毕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卫,一旁观察匈奴使
者。接见过后,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应,便派人去暗暗打听。使者说:“魏
王固然仪表出众,可是那个床头捉刀人,看来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这个故事后经演变,人们便称代人作文为“捉刀”。如请人代写文章,就叫
“请人捉刀”;而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
而“捉笔”一词就很常见了。“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