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ppt 7名嫌疑人低头走进高陵县看守所的大门(还有一名嫌疑人因故关押在未央看守所),涉案的8名嫌疑人中有6个未成年。? 犯罪心理学 —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简述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简述 (一)定义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的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1、?犯罪数量与犯罪率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字来概括。 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 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 (二)青少年犯罪态势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 城市财产犯罪较多,农村暴力犯罪较多。城市再犯、青少年犯罪、职业犯罪、性犯罪都比农村多;城市人口密集,引发犯罪刺激因素少,竞争相对激烈,人际冲突多,休闲,娱乐场所多,触发频繁,诱发经济犯罪;其次,城市传统的社会控制较弱 夏季暴力犯罪、过失犯罪高,春季较低;强奸春夏占2/3,(冬季占1/9)冬季财产犯罪多(传统科学家、社会学家格雷、比利时凯特涅指出寒冷地区财产犯罪多,气候温和地区人身犯罪率高,称为“犯罪热定律”) ? 已经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经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投毒、放火、爆炸,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经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改制收容教养。 (三) 我国刑法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有关规定 社会学特征 心理特征 行为特征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1、青少年犯罪的集中性和高峰性。其集中性主要表现为犯罪类型的集中性上(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多种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伤害、绑架等,其中主要是抢劫等暴力型犯罪,约占75%左右 ) 2、青少年犯罪的前倾性,即青少年犯罪者年龄小,低龄化(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增多 )。 (一)社会学特征 3、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人化、暴力化 4、青少年犯罪手段愈来愈“智能化”、“高科技化” (二)心理特征 1、认识特点 认识能力低下,缺乏判断力与辨别力 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性 认识上的情绪性 “江湖义气” “人天生是自私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不撒谎办不成大事” “今朝有酒今朝醉”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 电影《无间道》 2、情绪情感特征 缺乏社会性情感 情绪具有冲动性 情感的浅薄性 自尊与自卑共存性 情感冷酷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23岁的学生罗卡娜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与同学产生矛盾,用水果刀猛刺同学17刀,致使同学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身穿北京市看守所白色马甲的罗卡娜在自我辩护时带着哭腔说:“事已至此,我知道说什么也无法挽回李春霞的生命,但是请法官相信,我不远千里考到北京求学,绝不是为了来当一名阶下囚。因为我的一时冲动毁了两个年轻人的美好前程,我追悔莫及……” 2月24日,合肥,只因求爱不成,某中学一名17岁的中学生陶某竟然强行闯入民宅,将汽油泼向一名16岁的少女,并点起打火机将其烧成重伤,或致终身残疾。 3、意志特征 明显的两极性 (对规则的极难遵守 VS 对欲望的极难舍弃) 侥幸冒险心理突出 小说《放学后》 (三)行为特征 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情境性 戏谑性 冲动性 反复性 第三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成因 家庭因素 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 1、基因遗传 基因突变 犯罪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 2

文档评论(0)

清风老月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春市惠兴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781MA53BEWA2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